人民日报因何向“悬疑新闻”宣战?
9月9日、11日、12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连续刊发三篇题目分别为《“悬疑新闻”当休矣》、《向“悬疑新闻”说不》、《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 的署名评论文章,既让“悬疑新闻”成为了网络中的又一个热门话题,也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和众多解读。
有人说,人民日报针对“悬疑新闻”密集开火,是对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新闻的宣战,更是对无良新闻工作者的警告和批判;也有人说,校正新闻报道中的不良倾向,扭转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既是中央一贯的鲜明态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和迫切期待。正像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9月10日在达沃斯举办的“互联网经济的未来”对话中所说的那样,“再好的汽车也要有刹车”。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更应该对那些不敢明目张胆说谎造谣,却打擦边球、游走在谎言边缘的“悬疑新闻”进行打击遏制。
众所周知,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为准绳的。它的价值就在告诉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但不知从何时起,诸如“男子疑因嫌母丑拒见探亲母亲”、“湖北武汉或建世界最高双子塔”、“传云南小学生用江水泡饭校长称是生活习惯”等等之类带有“疑”、“或”、“传”等意涵推测性质的字眼频频钻入新闻标题,一些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消息充斥了各大媒体网站,从而让人在疑窦丛生失去了准确的价值判断,甚至酿成了严重后果。
有人说,对于“一些网民在事实尚不清楚、真相还在调查的情况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当事人拍砖、谩骂甚至人肉搜索,甚至还会因为当事人的官方背景、特殊身份,上升到对社会、政府、体制的无端责难”的非理性倾向,应该深查深究,而不能简单地把板子打在网民身上。笔者深以为是,试想,在现今这个公众的知情欲望极强,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新闻却又层出不穷的年代里,谁能够分得清事件的真假、其间的本原?
然而颇为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媒体从业者并不以之为耻,反而对自己的“策划新闻”洋洋得意、津津乐道,在一切以博取关注为出发点的扭曲思维中,大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甘当“搅局者”的自慰心态。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不作就不会死”。或许,这大抵就是新闻职业从“走到哪都受尊重”沦落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原因所在吧。
诚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所说的那样,何社会都需要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任何个体都愿意追寻充盈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尤应牢记社会责任,多做新闻舆论的净化器、稳定器,而不是模糊信息的助推器、扩散器。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也不能光在嘴上当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背地里却对制造“悬疑新闻”乐此不疲;以实际行动捍卫新闻真实,才是对敬业、诚信的最有力诠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悬疑新闻也好,虚假新闻也罢,任何挑战公序良俗、蒙人骗人的行为都终将会让人心生厌恶、被人所唾弃的。
所以,提高新闻界的公信力,不仅需要提升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更需要以守土尽责情怀来彻底铲除“悬疑新闻”所滋生的土壤。否则,新闻事业就会与“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而为实现“中国梦”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生态,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李吉明2014年9月14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