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与政治史不能互相取代


 

     经济史与政治史不能互相取代

 

历史是社会史的简称。社会史中包括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中国历史记载,多为政治史和文学史。这是因为这两史中多出贵人,并为皇帝重视,指定立传。

史记是一部政治和文学的合并历史,《资治通鉴》是一部政治史片断。二十四史才是一部综合史记资料库。

据说,中国没有经济史。这是不准确的。

二十四史中的《食贷志》就是中国的经济史。中国论史和以史为鉴一直是“专业对口”的。即政治对政治,文学对文学。互不乱连。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只是一部经济史。被马克思用于了政治史实证,搅乱了“读史以明今”的思维。

经济史与政治史是不同的两个社会层面。

经济史讲货币理论,政治史讲权力理论。货币与权力是不同的两类事情。混淆互相代替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例如经济职场中的分工和政治事务中的等级就是相反的概念。无产与有产是经济职业分工,相互的关系是合同关系。马克思却用政治事务中的等级取代了合同关系。

合同与权力的差别是平等与不平等关系。混为平等之后,就演变成无政府主义了。

试问,无产阶级专政是个什么政治呢?

难道有产就一定要被专政吗?抑或现在的新有产为什么不被专政呢?

以上质疑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30年前和1917年却是绝对真理。

唯物史的不靠谱,难道还要分析吗?

值得讨论的是,唯物史为什么一旦占领政治领域之后很难纠正?

因为它的身份认证不是合同制,而是“天生的阶级论”。只要“父亲无产,儿便专政”。执政者世代继承特权,如何纠正呢?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不适用于政治史观。两类历史必须严格分开。

经济史独立之后,合同制就可以实施了。劳资矛盾不再是生死斗争,而是协商自愿。

政治史独立之后,民主政治就可以实施了。政权更迭的斗争,可由选票决定,而不由血统决定。这就避免了用杀戳和反腐去改变血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战争史。用战争政治述事成了主线。几乎没有经济史的位置。1960年的饥荒灾难逼中共寻找经济史作借鉴。这才发现枪杆子里出政权,出不了粮食和就业。

邓小平接位,提出”发展经济,停止政斗。”开始了经济建设。把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出现了中国的双轨模式,即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也叫“政治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取得了双胜利。

评史要专业对口。评经济史只能评范蠡李嘉诚,评政治史只能评孙中山李登辉,评战争史只能评秦始皇毛泽东蒋介石。把李嘉诚们的奇迹嫁接到邓不平李光耀身上,是“文不对题”。

重复一下,中国模式是双轨制。阶级斗争可用于政斗,不能用于经济竟争。

国强民富是政治经济学的目的。

国弱民富和国强民穷都是中产陷阱。

经济史与政治史不能互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