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公务员考试中,传统文化成为了重要的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重中之重。博大弘仕肖锋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相关知识点,方便大家复习备考。【考试交流群:53879741】
1、2001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项):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清中叶后衰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2003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项):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005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4、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2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汉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江苏、四川等三省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行动,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福建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我国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有“寸锦寸金”之誉,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位于中国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汉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安徽宣纸】
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宁国府治在今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博大弘仕教你如何考上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