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读后感(三)
文/顺风
顺风的微信个人帐号:yzwuboyz
顺风的微信公众帐号:shunfeng3436188
科技活动正在从过去面向个体和对象转而更多地面向个体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失控》的核心素材全部来自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联系性的意义被赋予全新的诠释,用全息理论的语言描述,那就是“一切联系性决定了存在”。如果用现代量子理论与全息理论进行对照,的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观察是基本联系。
同时,量子超距效应在近年的研究结果的蛛丝马迹中被证实有一定的实践支撑,这同样是联系性的反映,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全息现象。无论量子理论还是全息理论中,事物在不同层级中都本质均等。佛家言不增不减、芥子须弥、一花一世界都蕴涵了上述万法质同的思想。由此可知,智慧无分群体还是个体都是一致的。
惠勒提出了将特定的群体视为超级有机体,并且认为个体向超级有机体跃升的过程具有“涌现”的特征。事实上,“涌现”是一个全息联系得以被揭示、外化和转换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动力源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运动既源于联系,又创造和揭示联系,“运动”是一切联系性的本质诉求。
按照均等全息联系的观点,一座金子塔与建成金字塔的每块砖石都是等质的,无数砖石自然存在着形成全息联系的可能性,而法老和民众让这些联系固化为某种确定的结构,可能性变出必然性,这一过程展示了“质变”的真相,再新生的事物与再古老的事物之间,再顶层的事物和再基层的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失控》讨论了音乐的结构,以全息的观点视之,音乐属于对于人类听觉世界的联系性的最基础提炼,推而言之,对色彩的创作则属于对于人类视觉世界的联系性的基础提炼,此外对于嗅觉、味觉、触觉、感觉等,都有着特定的全息联系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基础提炼形式,这与佛教六根之识有一定的可相互印证之处。
人类的感知系统为其与外部生态圈互动千万年的进化进程所决定,不同感官之间经历过一个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过程,到达了目前的这个阶段,其关系是平等而相通的,但其中仍存在一个核心枢纽,那就是人的意识心灵,这是在各类感官共同作用和支持下形成的综合感知系统,其智慧则既来自运动也来自遗传。
生命诞生的原始前提一是自我存在意识,二是自我生存意识,这构成了生命延续的最基本的基因编码信息,在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在空间、物质、能量等方面的资源分配方面,个体与个体的二元基本结构遵循了一种利他并利己的法则,并将之复制到群体范畴,通过运动派生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