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中国,挑战中的变数与定数:系列之二)
2014年9月11日、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举行。这次会议在地缘政治安全、能源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以及依托丝绸之路发展纵向合作等方面成果丰硕,新变形势下具有历史性意义。
境外媒体曾一度报道:上合组织在亚洲扮演对抗北约角色。实际上,中国在此的地缘战略地位不仅不容忽视,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新冷战后的全球形势恶化起到“制衡”作用,不仅为为互利基础的经济合作,亦是履行大国责任的战略性之举。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变迁来临之际,不仅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亮出底牌,更重要的是,任何敏感环节都有可能起到杠杆作用,提醒不能置身事外的相关方,于这个多事之秋来临之际的警觉。诚如乌克兰问题的蔓延,毕竟,它已经像一个支点,飞快翘起了新冷战中的两极!需预估形势预演会促成哪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中亚地区“不稳定弧”——北约的战略之地: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
近十几年来,欧盟注重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以保障经济安全。作为环伊斯兰教文明区域的中亚五国,对于新对峙阶段的欧盟则是一个新支点。它处于欧盟的地缘能源与经济安全的衔接带,是美国中东战略后留下的“最为混乱”之地,也是处于两大世界的不友好或敌对状态的庞大的伊斯兰世界环绕区域的一个多元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上的翘板。在这个区域,中国,应该具有避免新冷战导向全球恶化的制衡地位。
1、世界大变迁来临之际:微妙杠杆引致多事之秋!
世界大变迁来临之际,微妙杠杆往往会引致新冷战转换进入多事之秋! 虽然乌克兰在国际政治经济集团博弈中,按常理并不具备这个支点地位,甚至在大国政治中的发声亦时常会被淹没。因为,即使大家并未忘记冲突中的主角,但作为事件主角的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的发声,往往被忽视!
这个周期,微妙的问题往往会引来诸多力量的摊牌,或集团化对峙格局的随行。而这种敏感性问题却是很多!事实上,摆在桌面的利益,正如欧美日联手对抗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一样,显性的广泛存在。新冷战在利益关系的透明下,彼此寻求政治经济利益的一致,会成为一种不自觉地行动:各种力量紧锣密鼓评估形势,抓紧站队。
谁都懂得:即使排斥于任何对立一方的体系,无疑会失去一个庞大的政治框架下的市场经济的依托,而侥幸的擦边球的中间道路,并不易为当前以主流形式支撑的制度化市场合作框架所接受,会失去这种主体机制带来的长期利益。毕竟经济关系的深轨化,经济博弈的结果,总走向政治声音的一致。
2、如何考量“牵一发,动全身”的环伊斯兰教区域:中亚地区“不稳定弧”的战略性?
虽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力量中,日、印的倾向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但短期并不具决定性影响.而时下新冷战启动后的走向却与环绕伊斯兰区域的中亚第五” 不稳定弧”存在密切联系。
美欧在重点转向挽回与俄罗斯对峙中,避免可能的杠杆作用引发的颓败,否则,无疑会与伊斯兰教世界问题形成整体并发症,这是很大的打击,在大变迁中爆发。虽然,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时,已经无暇于中东乱局。但此时,则不然了,不得不深虑于俄乌可能引发的政治与经济安全连锁反应。这时,将位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区域国家地位做出新的评估,成为新冷战后战略部署中的一道新难题。
“牵一发,动全身”!伊斯兰世界国家宗派林立,历史恩怨交杂,政治制度差异性很大(如有君主立宪制,亦有政教合一下的多党派的民主制等),而正时值伊斯兰极端与恐怖组织的极端对抗,各种力量的参杂,历来因推行“意识形态+经贸合作”双内容的制度化统一市场步伐,自然难以办到。但是,当前,北约如果在危机高热状态与新冷战对峙的变迁中获得相对优势性余地,对泛伊斯兰世界区域的重视不得不强打起精神。
而中亚属于伊斯兰教国家,位处欧亚大陆“不稳定弧”结合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所谓的“金新月”国家接壤。该地区目前表面平静, 但潜藏着不稳定和冲突的因素。特别是安全形势错综复杂, 被视为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及毒品走私等重要源头。
“中亚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日益成为欧盟的重要伙伴, 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北约在阿富汗的行动提供空军基地。欧盟将中亚视为“邻居的邻居”( Neighbors of EU Neighborhood) , 并纳入其“大周边”战略的总体布局。为营造稳定的周边, 维护自身战略安全利益。”但是,需要头脑清醒的是,欧盟从未在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上,真正接受中亚国家,这在考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入盟申请遭拒,在主因上是有答案的。所以,仅仅出于地缘安全。这样,北约以欧盟来稳定和改善中亚安全环境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二、欧盟与泛伊斯兰区域地缘关系对世界格局大变迁的影响分析:经贸合作支撑与制衡关系评价
1、欧美彼此的牵制与战略利益倾向:中国的戏剧化出演,欧盟难放契机
第一,欧盟防范加速崩溃的风险:效果之于美国似乎并无本质不同
众所周知,随着新冷战的启动,处于危机高热的欧盟经济会受到很大影响,能源的掣肘会越来愈严重。中亚的地位亦愈显突出,当然,亦牵扯出一体化制度框架为关系支撑主体的冷战中各方力量的站队,伊斯兰教世界的能源与市场使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的力量。
目前, “欧盟国家的一半能源依靠进口, 到2030年, 欧盟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将分别达到94%和84%。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是欧盟油气进口的重要来源地。目前, 欧盟30%的石油及46%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
一直以来, 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油气争使欧盟积极调整能源战略, 加紧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而时下,似乎并未给北约在“意识形态+能源”并进的方针下布局伊斯兰世界区域提供时间,而中亚则成为地缘经济安全的战略之地。
当前,随时引发的俄罗斯报复性制裁,会将双方的经济困境推向冰点,欧元区亦会倾斜向崩溃的边缘,这正是“意识形态”角逐的政治代价!不过,这对于美国来说,只要政治安全,那么经济倾覆的欧盟与危机中的欧盟,效果似乎都是一样。因为,美国似乎都会有所作为,回到美元荒(灾)时代,亦正中下怀!
能源资源丰富的中亚自然就成为欧盟主要关注目标。中亚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占世界的5%。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相当于北海的两倍。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天然气储量在世界排名第5和第8。哈萨克和乌兹别克还有大量的铀矿。在当前情况下, 欧盟若想对中亚能源开发和出口通道发挥影响, 就必须比以前更加积极介入该地区。”
不过, 欧盟欲获取中亚能源, 除有俄罗斯阻挠外, 还面临来自中、日、印等国的竞争,但是中国与欧盟一样,地缘政治的地位是相当的。
第二,欧盟于中亚区域寻求安全支点:欧美彼此的牵制与中国的戏剧化出演
一直以来,欧盟在全球战略中一向追随美国,但是亦试图保持独立性与自主性,比如:在大的国际问题上,美国军事干涉中东的强硬举措,美欧第一次出现严重分歧。而欧盟区建立初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亦是区域经济政治安全的目的。
而时下,欧盟眼前的问题则是需要考虑到,可能政治的代价是否会将其经济拉入低谷或者失去市场或战略资源的稳定性,甚至欧元区崩溃甚至欧盟走向瓦解,那么,从美国角度,危机中的欧盟或会因政治安全与美国走得更近,寻求更多的经济政治支持,甚至军事合作。政治代价带来的倒退,确实对于欧盟是“两难抉择”。当然,欧盟亦并非会沮丧得会接受某种预见路径下的结局。
所以,之于中亚区域,欧盟则会再次展现出较之与美国强硬性的中东政策的地缘安全策略,即:放弃历来与美国高度一致的“意识形态+经贸合作”并进战略,对伊斯兰教的中亚国家,发挥怀柔做法。它会再一次在伊斯兰世界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上寻求安全支点,一个翘板。对此欧盟是却是有信心的:
“欧盟的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欧盟就积极介入南高加索地区局势,先是承认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三国的独立,然后又使用经济援助手段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从而借此推动欧盟与南高加索三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合作。1995 年,欧盟启动“欧盟与里海黑海国家国际能源合作项目”( INOGATE) 。这是欧盟最重要的区域能源项目之一,倡导欧盟与里海、黑海沿岸国家的能源政策合作,覆盖了石油与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以及更加广泛的能源安全战略等领域。在此基础上,2004 年欧盟又提出了“巴库倡议”,通过多边对话,把从黑海、高加索再到里海的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联系起来。在这个政策框架之下,欧盟寻求促进中欧亚地区与欧盟能源市场的逐渐整合,鼓励该地区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合作”。(见:袁 珂 房乐宪,欧盟对中欧亚地区的能源博弈——政策内涵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
虽然欧盟始终抱有“意识形态”上的警惕,但欧盟毕竟在与中亚合作中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经贸合作”双内容中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制度改造,而全力致力于经济安全。
或者这种所谓的“宽容”是暂时的,但毕竟是个明智的做法。而正是这种倾向,提供了中欧对话与推进合作的条件。因为中国与欧盟在中亚都有一致的经济利益,而欧盟需要中国,欧盟不得不与中国打交道。这样与中亚地区同样具有地缘关系的中国,暂时障碍的消除,则有利于深入对话与多元化合作机制的展开。
而在欧俄与中国的关系中,俄罗斯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通过积极的合作,俄罗斯基本可弥补这种缺陷所带来的最大损失,特别是基于两极世界与亚太事务中的核心利益与共同利益,北约力量的集中,使得中俄彼此在经济政治军事互相支撑的共同利益,已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点,促使合作必将走向更加紧密。
2、美欧“意识形态+经贸合作”缺失的“一环”预示着什么?——中国,戏剧化地位的逆转
第一,美欧“意识形态+经贸合作”缺失的一环预示着什么:中国,戏剧化地位的逆转
中国对于欧盟的政治经济稳定具有很大的牵制作用,会成为欧盟在新冷战格局中不能放弃的一个战略性平衡杆或必要的扶手。当然,中国并不希望报复性对峙走向激化,而使被摧毁的世界回到农耕时代,这对于俄罗斯借助中国,保护自身利益掌握平衡亦至关重要。
不管欧盟从尝试走出危机阴霾下的金融与投资合作,还是基于纯粹经济安全的经贸合作,中国作为大陆架相连地缘衔接的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体,不容忽视。虽然,欧盟在跟随美国TTP亚太战略中,一直尝试努力获得与亚洲一些小国的合作,并签署各类推动性协议,却并无助于其经济处境的改观。但是,与中国之间,不仅在彼此经贸关系的地位,同时在地缘政治与经济安全上,获得中国的积极歹毒,促进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延续,甚至经济金融的援助,不管是近期还是未来对欧盟来说,都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欧盟即使以“近视”的眼光,亦能够读懂“欧元区”可能面临的压力与走向?在彼此战略意义与区域和平走势上,中国会起到怎样的作用?那么,欧盟跟随美国所一直保守的“意识形态+经贸合作”中,所缺失的那一环——“意识形态”的政治方针,会在这个伊斯兰教世界的中亚一角的战略区域暂时消失,这个内容在他与中国的合作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与紧迫了。
可以看到,值得美国人反思的是,戏剧化的效果在新冷战阶段,会再次出现:在美国积极推进亚太的TPP与欧洲的TTIP(TAP)实现“再平衡”战略的努力后,或许在接续的相对长一段时期内,其一切努力会付之东流。
格局的发展效果,使得力量各方的位置再次发生逆转,即:美国再次“借矛与斯”,并授以“还施彼身”的条件。这再次说明,美国人需要反思,其永远难以理解,在对待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明区域文明与文化(如伊斯兰文明与儒教文明)需要如何考量,如何理解“东方智慧“?如何可以认为推进一体化市场的制度体系需要“意识形态+经贸合作“”的强硬手段进行政治制度改造?确实有些天真!
第二,纳入一体化制度框架——欧盟 “举步左右皆踌躇”的窘境:跨不过的一道“槛”, 中国的战略机遇
在地缘经济战略上,中亚不仅与俄罗斯、中国这两个欧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接壤, 还与伊朗、阿富汗等敏感国家毗邻。中亚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使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力量博弈的场所。目前, 美、俄、中、日、印和伊朗、土耳其等都在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欧盟扩大到27国后, 边界与中亚接近, 欧盟自然不甘人后。
虽然欧盟试图平衡地缘政治优势的企图非常明显,但是,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上对传统文明的区域与国家始终抱有强烈的戒备心理。特别是经历“9.11“以后,对伊斯兰教世界戒若砒寒,防止阿富汗恐怖势力和当地极端势力的卷土重来。2014年以来,由于伊斯兰逊尼派为主体的ISIS极端恐怖组织的迅速发展,更令美欧对待伊斯兰教世界国家心存芥蒂。所以,如果让欧盟的现代化民主接受具有文化高度相似的东欧国家,以及纳入乌克兰问题的地缘利益协调方式,处理伊斯兰教世界的中亚国家,无疑具很大难度。这时的中亚这极翘板的多重属性,在新冷战的大格局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亦是清晰显现了。当然,不要怀疑这个翘板可能会连接到整个伊斯兰教世界环绕的广大区域。
在对待伊斯兰教宗教信仰的中亚五国来说。如果我们探讨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框架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诚如我前文所谈:走向政治行动一致的制度化一体化市场框架,成为新冷战格局中各方力量无处隐身而做出选择的底牌。而2014年9月11日至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杜尚别举行。我国习近平主席、中亚五国总统及俄罗斯普京总统悉数出席会议,正是应时之举。这已经开始显示中亚区域地缘经济的制度化框架的走向。而欧美却一如既往无法释怀于其旧格局中所框定的狭隘路径。当然,时下的妥协亦代表政治对峙中的完败。
这个问题在欧盟处理土耳其申请入盟问题上可见一斑。欧洲政党对本国伊斯兰身份的强调只会进一步加深欧洲人对土耳其欧洲身份的质疑。土耳其入盟问题迫使欧盟不得不思考如何重新界定欧洲身份、如何确定欧洲边界的问题。
事实上,当前债务缠身经济恶化的欧盟对于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的土耳其已经不再具有昔日的魅力。而随着经济形势恶化、移民问题不断增多、反恐形势日趋严峻,欧盟也将继续缺乏接纳土耳其的诚意。 “伊斯兰特性”也是双方必须正视的问题。
欧洲化改革与入盟达标的努力无疑大大增强了土耳其转身反向出牌的筹码,而中亚况不如此? 事实上,土耳其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土耳其“在正义发展党执政的最初几年里,土耳其积极寻求入盟,把目光热切地投向西方。但是当它在欧洲遭到冷遇之后,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发展党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土耳其在 2012 年获得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的地位与其对自己的重新定位分不开。近年来,埃尔多安试图把土耳其打造成一个逊尼派伊斯兰强国,他的国内政策开始具有愈来愈浓厚的伊斯兰主义色彩,埃尔多安对新闻媒体自由的限制、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迫害以及他企图修宪从而可以让自己无限期执掌政权的想法引起了世俗主义者的严重关切,2013 年6 月在土耳其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表明世俗主义者对其政府的严重不满。对于土耳其警方在“乱局”中对和平示威的抗议群众过度使用武力手段的做法,欧盟官员和成员国领导表现出了高度关切。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强烈要求推迟与土耳其展开入盟谈判。根据德国外长吉多•韦斯特韦勒 ( Guido Westerwelle) 的建议,欧盟负责扩大事务的欧盟总务理事会于 2013 年 6 月 25 日在卢森堡做出决议,于 2013 年 10 月前后审议评估报告确定,欧盟成员国在土耳其入盟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后再重启谈判”。
中国历史文化一直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美欧意识形态的超越遏制战略,在开展世界各区域经贸合作上曾一路高歌,在旧冷战格局中顺风顺水,而时下却成了“举步左右皆踌躇”窘境下的不小的包袱!
第三, 新冷战或成为美欧走向衰败的开始:大变迁的逆转就此发生,并无多少悬念!
事实上,新冷战的进一步展开,会使美欧的北约阵营较之旧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新逆转。使北约国家不仅面临失去当时的工业化大发展的机遇,同时,亦面临着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迁中,对其在“天地人”“三才难合”之情势,中国古语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似乎又展示了一回东方智慧,使其再工业化的回头,面临着“人难胜天“的困局。
事实上,美国支持欧盟北约东扩,及至扩大至把中亚战略安全的考量延伸到伊斯兰教世界,在地缘政治安全上绝无胜算。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曾坦言: “俄、中、日、土耳其和美国这些国家已经在那里, 我们欧洲也应跟上。”当然,跟上却不代表优势随之形成。
虽然1991年苏东巨变伊始,欧盟成功支持了部分前苏东集团国家完成政治经济转轨。但是,当前,在经济增长的跑道上,欧美已经拿不出多少资源来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国民经济,包括摆脱当下的危机。即使对于欧盟,美国在中东战争巨大的投入后,其能提供的帮助亦是力不从心。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亚与东欧国家有着截然的不同。
因此, 虽然欧盟实施其新战略有一定优势。但是,尽管如此, “新战略的实施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欧盟目前在中亚的政治势力难与美、中、俄等大国匹敌, 短期内还称不上是中亚具有关键影响力的竞争者。正因为如此, 欧盟强调新战略不是与其他大国竞争政治影响, 愿与美、中、俄、日等大国及地区组织就中亚问题加强对话、协调与合作”。
当然,如果欧盟能够在中亚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欧盟对欧亚大陆那些对其至关重要地区和国家如南高加索、黑海以及俄罗斯、阿富汗等施加积极影响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但是,“意识形态+经贸合作”双内容是美欧全球战略所秉持的齐头并进的手段,亦是历史上分割东西阵营的标志。如果不能同时发力,于美国无异于放弃了历史上历来所秉持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主张。但是,站在彼此尊重、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文化交流与互通有无下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沟通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制度雨意识形态,在美国无疑是煽耳光,证明其历来推行的霸权主义行径都是错的。
回到原点,抹去历史印记,换个身份,重新开始?但是,这似乎亦意味着大变迁时代,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的世界新格局的开始!
3、欧盟如何考量中亚地缘经济政治安全战略的路径与筹码:欧盟智库研究结论,中国如何居于其中?
第一,中亚欧区域的能源运输通道利用方式:欧盟考量地缘经济政治安全战略路径与筹码
总之,欧盟与中欧亚地区之间围绕能源问题展开的合作展现了复杂的图景和政策含义: 既有共同利益与紧密合作,又有安全挑战与制约。它使得欧盟的对中欧亚地区能源政策上深深感到,需要一个杠杆性的思路来探索,以突破被动的僵局。
尽管拥有庞大的能源资源,但从中亚中欧石油生产国的未来发展视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财政上可行并且安全的出口运输管道。因为,按照欧盟的考量:“中亚欧处于远离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亚欧大陆腹地,这就使得油气资源的价值要通过管道运输才能实现”。与此同时,“管道铺设也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不仅会带来中亚中欧国家的大量海外投资,作为生产国与过境国,在经济和战略影响力上亦将得到加强”。
而如果欧盟在生产国或过境国拥有并控制这个运输通道的投资,那么,必然吸引更多的国家在此投资,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会变得对更多国家会更为重要。这无疑会使该区域称为欧盟经济安全的一个战略缓冲地。不仅获得世界更多投资国的关注,那么,其为以后寻求更多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安全提供了筹码。这个路径与筹码的考量对于欧盟来说显得具有相当的分量。当然,不管如何,作为战略地缘关系的大国中国,在任一方向上,都将会是最大的合作者与资本来源国之一。而该地区的安全稳定及经济繁荣,亦是中国在中亚战略中所希望良好结果。上海合作组织目前作为一个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区域安全组织,通过制度化框架来协调区域不稳定因素走向政治安全与经济繁荣,起到平衡杠杆作用,亦是抑制新冷战启动后世界格局大变迁中,形势走向恶化的战略手段。中国需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第二,欧盟智库研究结论——“掌握运输通道过境权投资的先机”:中国如何居于其中?
欧盟委员会在近期发布的《能源2020——寻求具有竞争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战略文件中宣布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泛欧能源市场”,同时“确保能源的自由流通”,强调构建“强大的国际伙伴关系,尤其是与我们的邻国”。欧盟委员会指出,能源来源与运输路线的多样化对欧盟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欧盟希望通过将能源政策与欧盟对外与安全公共政策结合起来,确保石油、天然气管道以及相关生产与运输设施的安全。
欧洲智库曾对该问题做出系统研究:“限制迫使这些中欧亚国家寻找更多的管道选择,从而获得对不同市场的准入以及欧洲、美国和亚洲等地的消费者。油气管道外交一时成为对中欧亚地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例如,有学者总结了里海管道外交的三个结论: 第一,多重出口路线将通过减小对任何单一路线的技术或政治混乱的脆弱性,从而增加消费者、生产者和全球能源市场的能源安全; 第二,在许多情况下,选择最适宜路线的决定反映了经济利益和战略关切之间的竞争; 第三,管道运输能力和可用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里海地区能源和天然气的发展时机”。
欧洲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可以说,谁控制了能源运输的生命线,谁就控制了中亚的能源资源,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中欧亚国家的主导。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案例就是 BTC 管道( 巴库 - 第比利斯 - 杰伊汉输油管道) 。这条管道,以及与之平行的巴库 - 第比利斯 - 埃尔祖鲁姆输油管道( 又被称为南高加索输油管道) 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这个工程的竣工创造了能够平均每天向欧洲运输逾 100 万桶石油的运输体系; 其次,管道的过境费为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带来了庞大的收入; 第三,这两条管道的铺设为剩余的里海石油和天然气向西输送提供了基础设施”。
三、美欧于中东形成的环伊斯兰教区域的矛盾与后果:中国,如何正确规划启动战略推进的着力点?
1、美欧于中东形成的环伊斯兰教区域的矛盾扩大:对地缘安全形成的影响及后果
“旧冷战阶段,西方世界认为受到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威胁。而冷战结束后西方世界则认为受到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及共产主义的威胁”。黑格尔、鲍德里亚、利奥塔尔等人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的结束“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是世界发展的“终极目标”。
而事物的演变并非按照人算,亦并非会如人意。因为弗朗西斯 福山在冷战行将结束时曾再度提出西方的政治战略的威胁,特别是对于经济的和平发展主题的破坏时说:西方世界与中东伊斯兰教的良好合作局面被美国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冲突所取代。
1993年,塞缪尔 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其矛头直指伊斯兰教文明与儒教文明及他们可能的联合。而美国以9.11为契机,趁势在中东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加大了对于地处阿富汗与伊拉克之间的伊朗的打压力度,并导致伊朗核问题酿成危机。而不仅中东和平难有起色,发源于基地组织的伊斯兰教极端组织与恐怖组织却使区域危机走向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局面。
2、美欧于敏感区域造成的“核心矛盾”“核心要素”评价: 中国,如何正确规划启动战略推进的着力点?
当然,诚如塞缪尔 亨廷顿所说“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及其他文明可能走向联合”。那么,中国对于中东问题则不可以美国的方式或加入美国同盟框架来履行其意志下或政治制度干预下的“国际责任”,而最终形成对立于整个伊斯兰教世界的敌对。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需要在尊重伊斯兰教世界各国主权完整与国内事物自治的基础上,在文化信仰彼此尊重与共同利益基础上,探索或参与伊斯兰教国家或联合体对于伊斯兰极端组织及恐怖组织的制裁途径及其力度。
事实上,中亚区域地缘政治与经济安全的合作,是环伊斯兰教世界区域的一面镜子,“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是文明交融的前提,而文明交融则是中国与占世界庞大范围的传统文明区域之间合作与发展框架能够建立并健康运行的保障。
总之,我国国际往来战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战略,在这个众多力量显性存在,并微妙启动大变迁力量如何整合的杠杆作用的新形势下,我国国际战略的实施方略上,则需要建立在“核心矛盾”“核心要素”上正确规划如何启动战略推进的翘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