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度团队 贾同领(联纵智达)
三、谨
《弟子规·谨》是分叙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教育学会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日常的点滴中培养细心、耐心,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在企业里,这部分可以作为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借鉴,提醒企业员工要注意各种日常行为细节,自觉遵守企业制度,做一个基本素质较高的员工。
3、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原文解释】我们穿戴仪容要整洁,帽子要戴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鞋子要穿好,鞋带应系紧。
仪容是内心的折射,如果一个人的仪容邋邋遢遢、衣着不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心一定不正。仪容是自己内心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的心是正的,那自然我们的衣着、仪容就会正。这些都是“谨”,生活当中都要谨慎,养成一种恭敬、真诚,自然表现出来就端庄大方。我们出门或在公众场合亮相前一定要照一下镜子,看看衣服是不是都整齐、整洁。
假如衣着很随便、散漫,衣服敞开几颗纽扣,裤子打上几个破洞,给别人第一个印象就不会好。衣着暴露者,自认为吸引的都是羡慕的眼光,但更多还是轻视和不屑的眼神,甚至于受到别人的轻慢骚扰,因为自身的衣着已经给别人如此的暗示,所以只有自重,而后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古代,君子还注重“正冠而死”,也有因“冠必正,纽必结”而免于一死的真实案例。
春秋时,晋国的一个大臣叫赵宣子,他经常去劝诫晋灵公。晋灵公比较无道,后来就觉得不耐烦,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他。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宣子家的大院,摸到了他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由于上朝时间还早,看到赵宣子坐着闭目养神,但是已经穿得整整齐齐,非常的恭敬。赵宣子的那种威仪,让鉏麑非常感动和震惊,心生崇敬,于是就放弃了杀害赵宣子的想法。但知道不杀,又失信于晋灵公,于是就一头撞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是啊,赵宣子的着装与恭敬让他逃过一劫,我们企业的员工呢?抱怨客户不好沟通、客户不好打交道,我们是不是应该反问下自己,我们对客户有恭敬之心吗?对客户的恭敬心,反应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上,反应在着装和言语中,反应在我们的态度上。
美国销售专家乔吉拉德,即使在家给客户打电话时,也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他讲话的时候,好像客户就在他面前一样,在电话这边也是非常恭敬地点头称是。通完电话后,他才把衣服领带脱掉。他的太太很惊讶:“你是不是发疯了?怎么为打一个电话还要西装革履?”他说:“当我穿得很正式的时候,我的内心对客户会非常的尊重,对方一定会在电话那边能感受到我对他的恭敬心,这样会加深客户跟我之间的友情。”
外在形式是仪容礼仪,通过礼仪能够增加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内心是更重要的,只有外在的表象,没有内心的恭敬,礼仪也坚持了不多久。
4、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原文解释】放置衣服、帽子鞋袜等衣物的时候,要把它们放到固定的、该放的位置;衣物不可乱丢乱放,不然很容易就会被弄脏、弄乱。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人在穿着方面闹出的笑话:纽扣扣错位的、衣服穿反的、裤子拉锁忘记拉上的、袜子不同双的……像这些在生活上所引起的尴尬只是小事情,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养成把东西放在固定、该放位置的习惯,就特别方便下次的拿取。对于常出差的人就知道,出门不要忘记“伸(身)手要(钥)钱”,把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等放在固定的位置,就很容易知道有无缺失。从表面上看,把衣物、物品放到其该放的地方是件小事,背后喻含着做人修身的深意。很难想象一个不注意 “物置其位”的人,会将工作安排周全。网络上的个性测试游戏,就是通过自己对待日常的一些小事情,来推测出其他方面的行为。
“物置其位”也是我们对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个人来说,要遵守道德准则,懂得一件事情该怎么做。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规定什么事情能做、不能做,该如何做的方式、方法。企业的低效率多是因为员工没有很好的进行“有定位”,每天看似事情很多,实际上是无效率管理,无秩序造成企业人、财、物的内耗。
企业的每个链条上,都要求有章可依、有条不紊,就像钟表每个部件都按规则运行才能走出精确的时间。企业制度所有的员工都必须遵守,领导更应该如此。上司的“模范带头”作用,会给员工树立起榜样。这在一些特别是中小型、制度建设不全的企业,在开始规范企业,推进制度化进程时,特别要注意的。
5、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原文解释】衣服注重的是干净、整洁,不要讲究昂贵、华丽;拜见长辈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来选择所穿的衣服,平时穿衣要和自己的家境相称。
衣服在当前远远超越了其遮身保暖的基本功能,已成为追逐时尚和个性的工具。
时尚,顾名思义,它是在一段时间内所崇尚的事物,所以时尚只是暂时的。保持基本的时尚,让自己不至于显得过于老套,这是“可以有”的态度。但有些人穿着过于追求时尚,为了让别人多看几眼或者增加“回头率”,这就成了另外一种心态。仔细想想,别人回头看下你,让别人羡慕下,对自己来说又怎么样呢,除了虚荣之外又能得到什么?
“撞衫”这个词是当今时代的产物,不知道什么时候发明出了这样一个词语。撞衫者说明是有共同的眼光,本可以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商家为了尽可能的销售其产品,却绞尽脑汁的将其打造成一个负面的词。
有一个“撞衫”广告,女主人公本来心情很高兴的,迎头发现一个人和她着装一样,于是就变得沮丧和生气。这个广告的创意,非要把女人描述成醋坛子和容易产生恨意,引导观众什么心理呢?还有一些人,针对明星的穿着,即使不在同一时间的“撞衫”,也给煞费苦心的找出来,挖掘这样“新闻点”,有意义吗?甚至还有针对小孩子不要“撞衫”的广告,对孩子如此暗示,不知道居心何在?
服装的功能还在不断深化和演绎,那就是奢华和炫耀,赚足“面子”。现在“面子”消费特别多,甚至可以说,在产品基本功能之外的费用,都是为了“面子”。奢华衣服的炫耀,会引导心态不良之人的攀比和嫉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之而来。
现在很多企业采用工作服,比较值得赞叹。这在展示公司形象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员工之间衣着的攀比,减少的是花花绿绿的服装,增加的是团队的向心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一举多得。
穿衣重在整洁和得体,要在合适的场合穿适当的衣服,以符合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主角,那就穿的精致一点,如果不是主角,就不可喧宾夺主。
有一次拜访客户时,对方首先与下属握手,并与下属一起并肩前行,把上司晾在一边。后来下属提醒说,旁边这位是自己领导,客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以貌取人了,下属穿着太像领导才造成的失礼。
平时着装代表的是一种个性,交际场合体现的是一种身份。衣服穿着要量力而行,不追求奢华,衣着得体,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