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者与被盗者谁更心虚?


    近来,社会上有很多的新鲜事,某些官员家中或者办公室被盗,钱财破费不少,不仅不敢声张,还千方百计替盗窃者说情。在修改涉案金额上,官员、民警、嫌犯居然还能达成高度默契,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破财不在乎,真正在乎的却是头顶上的乌纱帽,还有执法环境有待公平化、公开化。看完后有些可笑,这岂不是在不打自招吗?

    此事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现辖9县3区,一个小偷团伙专门行窃官员的住宅和办公室,不仅屡屡得手,还尝到了甜头,这个团伙至少盗窃过其中5个县的多名县处级官员。一位纪检官员称,该盗窃团伙摸准了官员的心理,很少有官员去报案。

    因为什么呢?无非是遭窃财物来路不明,如果是合法所得,经得起推敲,智商情商都不低的政府官员,怎么可能忍气吞声吃暗亏?官员财产不够透明,折射了监督管理的缺失。警方负责人之所以对官员言听计从,恐怕关键还在于自己有软肋攥在官员手里,比如为了升职行贿等。如果被别人抓住把柄,那么自然会心虚气短,不能公正执法。

    有些案子就这样不了了之地瞒下来了,因为,被盗者比盗窃者更害怕,他们知道哪大哪小,生怕这些来路不明的财产被抖了出去,由此可见,这些官员才是真正的“做贼心虚”。但好景不长,有些官员后来被双规,当初的案情才得以真相大白。

    有道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