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研究问题,更要多谈主义


 要多研究问题,更要多谈主义

——反思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

 

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听起来似很有道理,深获中国知识分子人之心,流行了四分之三个世纪,而且至今没有被遗忘的迹象。这句名言,就是几乎每个读书人都铭记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们不仅高度认同这句名言,而且还常当作批评他人的武器。

 

在中国,对玄学、主义、思想和理论轻视,对问题、实际和实践重视由来已久,甚至上升到了“清谈误国”的高度。红色延安学风所提倡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邓小平也特别反对空谈主义,主张在意识形态上“不争论”。

 

不过,对“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不论我们多么不喜欢以主义为标签的意识形态,但是,在今天的公共事务领域,无一问题不是主义之下的问题,无一问题不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进而言之,可以说,没有主义,就产生不了问题。没有主义的导引,甚至连问题都找不到。没有自由主义的迁徙自由、人身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观念,就没有拆迁问题;没有自由主义主张的参政议政权,就没有财产公开的问题;没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没有自由主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不是问题;婚姻包办,男子纳妾,女子裹脚,婚内暴力在中国很长时间内都不是问题,只是某些主义深入人心之后,上述现象都成了问题。

 

同样一个腐败问题,左派认为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方案是回到正统社会主义;自由派认为现在的腐败是权力不受制约造成的,方案是宪政民主,解除党禁报禁,实行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可见,依据不同的主义,对甚至同一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案也是大相庭径的。

 

我们再来看看胡适先生是怎么做的。

 

在社会、政治和公共问题上,胡适本人恰恰谈的全是“主义”,没有多谈“问题”。他并没有在哪个社会政治问题上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只是笼统地以口号化的方式谈过一些“主义”。而后人所铭记的恰恰是他的这些“口号”。对不专门研究胡适的人来说,所记住的也就是那些口号式的主义。如果把这些东西从胡适的贡献中除去,胡适不过是个被遗忘的普通学者。熟悉胡先生自由主义名言的人,比熟悉他的《水经注》的人不知多了多少倍。其实,胡适所反对大家谈论的“主义”,不是一切主义,更不是他主张的自由主义,而是那些当时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和国家主义。(参见篇末链接中的胡适原文)

 

有人说,当代中国问题很多,每个问题都要具体地研究、具体地分析,应该多一些调查分析,多一些实证研究。我个人不反对研究问题,也很主张多谈主义。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社会分工。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研究问题,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谈主义。延安学风的最大问题就是贬低理论,无视分工,要每个人都是一条承担全部工序的生产线。

 

知识分子有两大群类:一类是主义型的知识分子,一类是问题型的知识分子。对前一种知识分子来说,应该是多谈主义,对后一种知识分子来说,应该多研究问题。但是我觉得,在中国更为重要的还是应该多谈主义,多谈好的主义,尤其要多谈保守自由的主义。因为主义的推动力量更大,也给问题性知识分子提供思想的武器。

 

总之,思想有多远,人类才能走多远。问题永远不能高于思想。一个社会中最短缺的永远是思想,最占据制高点的永远是观念。这一点上,中国从不例外。所以,要多研究问题,更要多谈主义!

 

推荐进一步阅读: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758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