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周刊》遭袭与文明冲突


当地时间17日,法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亦称沙尔利周刊)巴黎总部遭遇枪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杂志主编、漫画家和警察。据悉,袭击者为3人,手持冲锋枪和火箭发射器,现场一片混乱 。事件发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将其定性为恐怖袭击事件,欧洲各国表示和法国站在一起,国际社会对此纷纷谴责。

 

这本讽刺杂志并非第一次遭遇袭击。3年前,《查理周刊》曾经因为刊登讽刺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而遭到燃油弹的攻击。本次恐袭或是因为刊登讽刺IS(伊斯兰国)领导人巴格达迪的漫画而引起。据法国电视台公布的信息,当地民众听到武装分子发动袭击后,曾高呼“为先知复仇了”。由是而言,此次恐袭是由极端回教组织成员所为。

 

这起恐袭,堪称法国本土40年来遭遇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也是“20057月伦敦遭遇自杀炸弹袭击、导致52人死亡以来欧洲最严重的伊斯兰主义恐怖袭击。”(18FT中文网)

 

回想9.11事件后相近,整个西方社会笼罩于恐怖阴霾之下。现在的形势大体相若,从去年年底的澳洲人质事件到法国的杂志受袭事件,西方国家面临着现实的“恐袭恐怖”。谁是下一个?将是西方社会痛苦焦灼的心理煎熬。显然的是,美国在中东打击IS的反恐联盟力量越来越强,极端组织报复性袭击会蔓延加剧。

 

观察家们不得不再回到亨廷顿“文明冲突”的逻辑上来,这次事件也可称为一本杂志掀起的文明冲突。这样的冲突其实早有苗头。   

 

2005年,丹麦《日德兰邮报》刊登侮辱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发全球穆斯林的抗议。2006年,《查理周刊》曾经转载这幅有争议的漫画而引起伊斯兰世界的侧目。2012,当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发全球穆斯林的怒火并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外交官喋血街头时,还是《查理周刊》刊登了一幅裸体先知的漫画。当时,法国政府为了防止恐怖事件发生,曾经关闭法国驻多个伊斯兰国家的使馆和文教机构。

 

由此可知,西方媒体和文艺界,对于伊斯兰教的调侃与讽刺存在着惯性,而《查理周刊》则充当着勇往直前的角色。这份周刊,迟早会为极端分子所报复。作为旁观者,不能不说《查理周刊》和极端宗教分子的梁子早就结下了。当《查理周刊》拿史上最牛的恐怖组织IS(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开涮时,悲剧发生就存在着“合理”逻辑。

 

国际社会当然要谴责恐怖分子,但也不能不分析恐袭背后的文明冲突宏观背景和西方世界与伊斯兰社会的恩怨情仇。有一例即可窥见内种端倪:当美国电影《穆斯林的先知》造成美国外交官死亡时,奥巴马总统在谴责恐袭的同时,也并不赞成这部电影的“惹事”。但是对于美国索尼影视拍摄《刺杀金正恩》引起的朝鲜网络报复(嫌疑?),奥巴马总统毫不犹豫地予以新的经济制裁。奥巴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清楚,属于儒教文明和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即便存在着政治狂热的个人崇拜,但东方文化的世俗传统,使得朝鲜不可能发动所谓的恐怖袭击。

 

文明冲突层面,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存在着解不开的“结”;世俗传统的儒教文明和上述两大文明更容易和谐相处。就现实国家关系而言,也凸显了这一特点:即便是处于西方阵营的日韩两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也少了许多。因而,美国并不忌惮朝鲜核危机,但对于极端回教组织却如临大敌。

 

9.11事件后一样,美国固然是极端恐怖组织报复的首要敌人,但要想在美国境内制造恐怖袭击,难度极大。可是欧洲不同,恐怖组织的大本营中东地区和其地缘交接,欧盟各成员国间存在安全死角。对恐怖分子言,在欧洲制造恐袭更容易一些,而且也能起到威慑西方世界的同样目的。

 

《查理周刊》遇袭后,震动整个欧洲,政媒两界难得发出“同一个声音”。欧洲的“团结”其实也是恐怖组织达成的效果。

 

恐袭或是文明冲突的结果,但也深化了文明的冲突。如何破解这一逻辑悖论,恐怕真的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IS(伊斯兰国)已经不仅仅把美欧的基督教世界视为仇雠,也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看成敌人。在此情势下,回教极端组织(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公敌。全球反恐,必须通力协作戮力而为。当然,有些舆论也不要刻意渲染制造文明冲突,导致不必要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