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喧哗繁忙的都市奔波,让浮躁虚幻的心情,已陌生了天的蓝、水的绿、碧地的黛。今日呼唤大自然中清新气息,追随一脉青山绿水的村道,陶醉的雅兴在山水云间,又荡起情愫盈馨。”现在位居众信集团总裁高位的王万兵,虽然居身在繁华的“世界工厂”东莞,看多了人世浮华,享受了命运馈赠,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记过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民。每当他想让沐浴在尘世喧哗中的心慢下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赤水河畔总是他最好选择。
作家王万兵阔别故乡已有二十四年,可是对于在赤水河畔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记忆犹新,仿佛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在他所发表的文章中有一百多篇都是关于赤水河农民的生活以及赤水河农民流传已久的品质。当他被问及他对农民的特殊情感时,他语重心长的谈到“我是农民的儿子,哪怕我离开农村,背井离乡到广东生活24年,我的心也没有真正离开过那遍土地,我的血液里日日夜夜流淌着赤水河的精神。” 王万兵生长于农村,农村务农经历使他对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怀,他对土地的认识,以及对农民的特殊情感都源于土地对他的滋养。
曾经有评论家这样评价王万兵的诗歌《赤水河边,守望乡土的父亲》“原来这位企业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这种原本性质的诗歌,让我认识到,诗歌绝非简单的修辞的练习,而是对良知与道德,现实和前途、繁荣与荒芜等平等,关乎生活的考验的一场烈火,面对人类的生存和自己的小内心,在赤水河边这片土地上不是简单地哀伤或欢乐,而是坚持不懈地挖掘。” 难能可贵的是,农村的艰苦条件和生活的窘迫并没有使他停留在对乡土的忧患和愤懑上,他的作品《一个赤水河边的老农写给温总理的一封信》中,亮出了土地守望者的利剑和铿锵的意志,他把在农村生活二十几载的年华一直视为今生最大的财富。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造就了王万兵“五味瓶”的童年,他说“只有我们自己经历过才会品味出滋味”。农村土改以前,他们家人有八口人,都靠着父母挣工分吃饭,“当时父母辛苦到年底,还需要花数倍粮食的钱去生产队购买口粮,而这些口粮钱,差点把父母逼到生活绝路。”那些年他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尽管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但是王万兵的父母仍然不忘把流传在赤水河世世代代的民间传说和民间的神鬼故事,潜移默化的写进他的童年,在那个特定的岁月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熏陶。父母给予他童年点点滴滴快乐的回忆,以及赤水河流传千古的故事传说,对于后来他数百万文学作品的创作功不可没,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精神土壤。
讲到赤水河畔农民的品质,王万兵说到 “赤水河畔有茅台酒,在特定的1959年,饿死人的年代,其他地区有些领导为了部分大领导有茅台酒喝,居然不放粮食出来救那些人的命,可赤水河畔他们失去生命,也不做‘抢粮食’的罪犯。宁愿饿死,也不去做犯法的事”。“饿死不为盗”的民间故事,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有痕迹。“农民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的尊严,比生命还尊贵。在我父亲做生产大队队长时,有人污辱我的亲戚偷生产队的粮食,后来,他们一家人上吊自杀,还他们一家清白。”王万兵的父亲,是一位老农民,也是一个十分惜田节俭的人,总是闲不下来,习惯了赤水河畔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王万兵已经小有成就,总是希望父母在晚年能跟着自己享享清福,但是父母更愿意呆在老家。“他的生活空间,我不便去打扰,我的老板空间,他进不来”,所以王万兵更愿意尊重父母的想法,因为他明白父亲对土地那种浓浓的情谊,任凭尘世的繁华与奢靡是割不掉剪不断的。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总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本源,就算身在繁华都市,心也要留一片净土给曾经养育我们长大,给予我们快乐的土地,以及土地上那些熟悉的面孔,好让心漂泊累了可以有一个依靠,好让心沾染了灰尘也可以被净化。而王万兵给自己的心里留了一个王国,他心里装满赤水河和赤水河畔的人民,他的文学作品未经深思熟虑便会自然的印上赤水河地域的文学作品版图上,形成特色鲜明赤水河文化。他的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的今日惠及赤水河畔生活的农民。虽然那片土地曾近也让他饱尝了苦难,甚至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上也迫于无奈委曲求全,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甚至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的关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疾苦。
1990年新春刚过,那年王万兵19岁,是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凌冽的北风中还夹杂着烟火的味道,烟花爆竹的碎屑,在风中摇摇起舞,如秋风起落叶般壮观,只是少了沙沙的声响。虽然春天已经近了,可是他还有坐在椅子上的父母仿佛置身在秋天。沉默了许久,父亲和母亲沟壑纵横的脸上久久不去的凝重,让他明白了自己在此刻应该做出一个能周全大家的抉择,家里已经过的十分拮据,现在举家就快没有粮食了。他明白但凡有一点办法,父母都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王万兵向父母主动提出了不上大学,跟着堂哥出去打工的想法,虽然面面相觑,欲言又止的尴尬局面此刻已经化解,可王万兵的心在流泪。他转身进了屋,虽然对父母满是理解,但他还是表现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对他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晴天霹雳,对于这个残酷的事实,一个处在懵懂期的孩子又怎能轻易的释怀。尽管当初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是王万兵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所以在外出打工的日子里他抱着“一定要打出一片天地”的决心,如今他已经是一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回望往昔,他总是说“是那些生活的苦难,成就我的小小成绩”。
16岁时王万兵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但是正真开始文学创作,是在2000年,自己创业、营销企业产品开始。也是有关打工故事,职场成长等。当被问及自己的作家之路时,他谦虚的答道“我没有想过当作家,只是偶然加上必然的一些因素,走上作家之路。”上世纪90年代末,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打工中,以及企业之路探索中,直到20世纪,他的工作相对稳定下来,才开始在博客上写一些自己的成长故事,并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传播给大家,博得了很多顾客的信赖。后来由于网络人气的不断飙升,先后有多家文学网站跟他签约,让他写自己的创业和成长故事。并被贵州省作协吸收为终生会员,回想这些年他说自己的作品都是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西部暖春》讲的就是他的成长故事,可惜的是这部影视作品,因为其他原因没能上映。
王万兵对于赤水河浓浓的情谊,以及各种情怀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表露。他用自己的笔,叩响养育他的土地,写出不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他用自己的优秀品质为赤水河的农民代言,让赤水河不再仅仅以风景美丽而被人所熟知。
来源:《金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