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说几句闲话


251.多呵呵,少发言,有不少人就是如此,我还能如何?过去三五年,我纯粹就是一个爱说话的娃娃。现在,我突然变老了,感觉沉默是金。老了,不好玩,但是要慢慢适应。我希望过一段,自己还能够又年轻回来。大家都知道,人一老,就没有胆量了,顾忌这顾忌那,难以成事。毕竟,政府猛于虎,知识分子没有不顾忌的。其实,人生,或厚或薄,或长或短,或精彩或平淡,或喧闹或静寂,或有意义或无意义,都是一道风景,被人欣赏,自我欣赏,本质上并无不同,且行且珍惜吧。

252.有一个“老蚌生珠”的典故,是这样的,孔融字文举,三国时期鲁地人,当时与陈琳、应场、刘桢等人并称为“建安七子”,很有才名。韦端也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韦元将,小儿子名叫韦仲将。二人都十分仰慕孔融的人品和才华,曾分别来登门向孔融求教过。孔融也很欣赏这二位公子,认为他们谈吐文雅,思维敏捷。一次,孔融给韦端写信说前天你的大儿子来拜访我,他才学渊博,且风度文雅,真是建立伟业的人才啊;昨天你的小儿子也来了,他品性忠实,又有真才实学,这是使家族保持兴盛的可靠力量啊!想不到这两个像珍珠一样的人才,都出自你这只老蚌啊!” 

253.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相当不错的处世哲学,其本质就是一半一半即为佳。你看,黑天白天,男人女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苦有甜,有喜有悲,聪明愚蠢,成功失败,上半身下半身,物质追求精神追求,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等等,都是一半对一半。所以,不是满,盈,而是缺,亏,才能长久。在这个层面上讲,相对大富之家,穷困家庭未必全是不幸。而且,可以香火绵延,代代相传。也许,这就是细水长流的道理所在。

254.情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不是金钱多少的问题。年轻人搞对象的时候,长辈大多看重的是金钱,而不是情感。不过,这只是外因,是重要,却未必起作用。这里面,作为当事人,愿意什么,就选什么,其实不必过于计较。毕竟,前面路还长着呢,谁也说不准。 

255.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人心不同,自然千奇百怪。本质上讲,这些看法,多有虚妄,罕有真实。毕竟,别人对你的了解,有深有浅,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正面有侧面,有直接有间接,有长期有短期,既可能好,也可能坏,更可能无所谓好坏。说白了,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明白前前后后所经历过的真实心理活动,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就行了,实在没有必要逢人就解释。过去十几年,我就是在众人的误解之中走过来的,也从来没有解释过什么,还不是好好的,尤其是在农村那个小圈圈里。而且,只要自己实实在在做出了成绩,问心无愧,自己开心就好,他们看走眼了,是他们眼力不济,与自己无关。有人给我建议,站出来说几句,解释清楚,不就完了吗。我答复说,明白人,不用听你解释,就明白;糊涂人,再解释,仍然糊涂。还是那句话,真金不怕火炼,闲言碎语在所难免,就随它去吧。譬如,我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奇人怪人,简直不可理喻。这里的许多人,就包括亲戚,朋友,邻居,老师,同学,以及网友中的不少人。再说了,我个人不过是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朵而已,实在算不了什么,如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议论批评,本人受宠若惊,十分荣幸,那么就随他们好了,只要大家开心就好。我呀,就是有点能耐,充其量就是给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添加点调味品罢了,不必过于认真。

256.进入腊月,很快就是腊八,过年(即2015年春节)。想来,自己读读写写又一年,也该休息了。一路走来,网友是我的知音,难得一遇,希望自己且行且珍惜吧。甚至可以说,没有网友的批评教育,就不会有我今天的美好。如果说谁是我免费的家教,非网友莫属;如果我有成功的话,必有网友的一半。尤其在学问上,我能够多有长进,多亏网友悉心点拨。如果没有他们及时指点迷津,我不会走得如此顺利。更进一步,说网友是我的再生父母,一点都不为过。

257.在我看来,自我欣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儿。毕竟,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能耐不足,自己的成功失败,自己的顺利艰难,自己心里最清楚,完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自己加油点赞。试想,一个人,如果根本不晓得自我欣赏的价值,那他肯定就是一个没有一点自信心的人。换句话说,越是晓得自我欣赏价值的人,越是自信心强大的人。更进一步讲,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很难做成什么事情,无论大事情,还是小事情。可以说,我本人过去这三五年之所以走得如此顺利,在不小的程度上就是因为善于自我欣赏,从而不断激励自己,攀登上一个又一个事业的高峰。有人批评我说,这是自吹自擂,自我标榜。我认为,不是,因为我有功夫在,有实力在,有事业在,有成就在,真才实学,真材实料,真凭实据。难道说我作为合法公民,连给自己加油点赞的正当权利都没有吗?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先生曾经说过,对于老百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

258.经济学这套学问,有时近了可以看得很清楚,有时远了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一般讲,理论家是远看,普通人是近看。当然,政治家,或者企业家,是远近结合着去看。更具体讲,理论家删繁就简,通过理论去推理,这是他的特长,而普通人实事求是,通过体悟去感知,这也是他的特长。至于理论家和普通人,谁更靠谱,这个还没有定论。但是,理论家的理论世界有现实之源,普通人的现实世界亦有理论之根。所以,理论家与普通人,只是看问题的方式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或者说,理论家是从普通人中转化而来,专门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

259.我还年轻,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积累不够。如果老天厚我,再努力些时日,肯定会好许多。在知识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更深一点,更广一点。在经验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多出门,多走地方,广交朋友。长期闭门读书,自有许多好处,但是也有弊端,这个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适当的时候,应该去拜访一下不同层面或不同阶段的老师同学朋友,多了解社会,尽快融入社会,干一点实事。譬如,开办书院,培养年轻学子,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60.何谓大学者?学问精湛,达济天下。套用《一代大商孟洛川》里面的经典台词,大学者,胸存纵横四海之志,怀抱吞吐宇宙之气,其学通于大道,其功接于社稷。可以说,我本人的理想就是成为大学者,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提升自我,又造福万民。当下,我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每新出一篇文章,则接近一步矣。

261.经济学这个学科,是大学科,小圈子,跟文学比起来。究其原因,一个是经济学门槛高,就是说没有学过经济学专业的人看不懂经济类文章。另一个原因是,学过经济学专业,但没有经济学直觉的人还是入不了门,面对经济类文章,多是不知所云。文学就不一样,只要故事情节吸引人,识字的人都可以看。你看文学方面,一个网络人气作家,三五年下来,至少就是几个亿的点击,而经济学方面,顶多就是几千万点击。再看收入,同是写文章,文学方面几千万收入,经济学方面勉强度日。为什么?关键就是一条,文学与政治远,几乎不受影响,而经济学正好相反,越是热点的东西,越敏感,政治干预强,上不了台面。

262.有资本有权力者,自上而下,一步到位,可以成功。而没有资本没有权力者,自下而上,循序渐进,也可以成功。前者,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后者,谦虚谨慎,低调内敛。可以说,有资本有权力者是少数人,绝大多人还得通过艰苦努力,获得一点成功。就我本人而言,苦读多年,奋笔疾书,游走论坛,为天下知。要说成功,只是文化人的成功,草根的成功。一开始,当有人指出,可以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就是成功者,我自己还或多或少有迟疑。后来,随着对社会了解越来越深入,才逐渐明白,成功有多种,不是有资本有权力者的专属。换句话说,只要实实在在做出成绩,文化人有文化人的成功,草根有草根的成功。而且,他们的成功在本质上至少不输于有资本有权力者的所谓成功。我感觉,文化人的成功,草根的成功,如沟里的小溪,安静,悠长,甘甜,清凉,滋润着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更接近于平平淡淡就是真。

263.经济学是一门多有禁忌的学科,里面潜规则很多,不少事情需要绕弯儿,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可以说,我经过对经济学近二十年的学习研究,现在才逐渐明白,物理学比经济学要好很多。毕竟,国家科学技术奖已经出现了好几位物理学家的面孔。而经济学呢,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只搞了一次,就不见动静了。所幸,还有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在支撑着。其实,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就这一点而言,经济学更为庞杂,与政治关系更为微妙,这就愈发凸显出物理学纯粹得多,自由得多,出世得多。想来真是可惜啊,我曾经就是物理系的学生,由于当时一时冲动,再加上不甘寂寞,冒失地抛弃了物理学,重新选择了经济学。记得那会,我们系主任袁都奇老师对我说,经济学与物理学不同,与政府走得很近。可是,我少不更事,根本不开窍呀。在后来,随着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觉得甚为压抑。所以,如果我有机会向年轻人推荐学科的话,我至少不会推荐经济学。或许,数理化,佛学会好很多,这是我真实的切身体会,绝无虚言。

264.人生内涵不同,人生必然就不同。农民有农民的人生,工人有工人的人生,教师有教师的人生,医生有医生的人生,商人有商人的人生,企业家有企业家的人生,公务员有公务员的人生,艺术家有艺术家的人生,运动员有运动员的人生,学者有学者的人生,隐士有隐士的人生,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不能相提并论。譬如我本人,既是学者,又是隐士,那么,我的人生就必然兼具学者和隐士的人生内涵。换句话说,视学问为生命,脱离现实生活,言行与众不同。当然,我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某些人眼里就是不正常,甚至是严重的病。所以,他们就替我担忧起来,这不对那不对,全是错的。其实,仔细琢磨,我并没错。

265.一个学者,不是文章越多越好,而是引发读者的思考,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越广越好,越久越好。如果一篇文章出来,没有经历激烈探讨或引发深刻反思,即便有再大的意义,也会黯然失色许多。当然,一篇文章的生命是永恒的,或许某一天会绽放光彩,但愿如此吧。毕竟,文章是作者生命的艰难转化,十分珍贵。我为什么那么重视论坛发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有激烈探讨,有深刻反思。有的人看不上论坛,觉得人多嘴杂,东拉西扯,吵吵闹闹,有失体面。其实,这是表面现象,不必认真。昨天,我在人大经济论坛发了一帖《苗实:我至少不会推荐经济学》,气氛热烈,探讨踊跃,内容相当好,甚至不亚于大讲堂或座谈会。要我说,一篇文章的价值,有三分在于文章本身,而其余七分就在于引发不同层面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266.南师在《南怀瑾讲演录》中说,我常引用清朝诗人两句诗,非常有意思,“无情何必生斯世”,无情何必生在这个世界!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生命就是有情;“有好终须累此生”,“有好”,一个人平生有嗜好的,一定拖累自己。假使有个人说,我什么嗜好都没有,我就是喜欢研究学问,喜好读书。对不起,这个也是嗜好…我苗实是个纯粹的读书人,有情有好。所谓有情,希望自己达则兼济天下,饶益众生;所谓有好,希望自己在经济学上有所作为,有所开拓。

 267.南师在《南怀瑾讲演录》中说,你们现在工商业做得好,很发财,或者官做得很大,这不是事业,这个是职业。中国文化,什么叫做事业呢?出在孔子著的《易经系传》的一句话,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可以自豪地说,我苗实是有事业的人,但愿自己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

268.南师在《南怀瑾讲演录》中说,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讲科学,老实说,真正了不起的科学家,不敢随便讲自己真懂科学。一个学问好的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学问比任何人都好,这个人已经没有学问。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非常客观的,他是专家,不是什么都懂得,对不是自己专业的事情,不敢断定。对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批评。在我苗实看来,再大的学问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69.南师在《南怀瑾讲演录》中说,中国文化宝库靠一把钥匙打开,就是古文。古文、古诗学好了,白话文、白话诗也自然会写得好。自从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当年我们是反对派。白话提倡以后,文化都断了,大家看不懂先人写的书了,我看这问题很是严重。像《水浒传》……等等都是当时的白话文,现在一看都变古文了。在《孟子与万章》中他还说,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不要以为自己学问够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问经验永远不会够的。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许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穷毕生精力,到晚年出书,流传下来,我们如果不读古书,那才是愚蠢,因为有便宜不知道捡。读了古书,就是历史的经验,是吸取古人领悟的经验。这个观点,我苗实是同意的。不读古书,就不知古人的智慧,就少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借鉴之渠道。

270.南师在《南怀瑾讲录》中说,我在美国的时候,常常跟美国人讲笑话,我说你们非常傲慢,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中国有句老话,“国清才子贵”,一个国家社会安定了,知识分子有学问的,变成名士,就贵重了。“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家庭富有了,孩子就傲慢了,教育都成问题。我苗实认为,知识分子是国宝,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如果家里穷,就可以不读书,这是大错特错。恰恰相反,家里穷才要发奋读书,这样才会有出息。

271.南师在《南怀瑾讲录》中说,在中国文化里教育的目的,《论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而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可以说,南师的经历与我相同,读书一直为己,而不是读书为人。

272.南师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说,讲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地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地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我苗实是居家的修行人,希望自己心中有佛,多做善事。

273.【苗实:无题】日子三月又三月,鸡儿叽喳把蛋产。眼看已是腊八时,母亲用心攒鸡蛋。过年煮蛋还炒蛋,亲朋四友筷子欢。若是吃得上了火,可以喝个生鸡蛋。四十出头我读书,十年再加上廿年。两部书小百万言,算作成绩心有愧。多读深思勤写字,一方水土一方人。如论报答父母恩,我之贡献不如鸡。向来学成文武艺,竞相货与帝王家。经邦济世吾志在,英雄忠孝难两全。古有精忠报国人,如今网上显身手。佛祖有心把我度,来生调换做牛马。

274.南师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诸佛菩萨一切法门只有一个字,唯信能入,你一信就进去了。所以一切宗教都强调这一点,信就得救,错不了。有的同学一边学着修,还跑来问我这法门对他灵不灵?一开口问这句话,就该打三百板,他已经没信心了,何必问呢?何必修呢?都是妄作聪明。这个信字很重要,我苗实有切身体会。

275.南师在《老庄中的名言智慧》中说,《红楼梦》上有幅名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一切都洞明,很透彻,是真学问。“练”等于经验很多,对人情世故很通达了,这是大文章。这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名言。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两句话,就非常成功。我苗实觉得,知识经验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会登高望远,有真学问,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