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
如果将美国与历史上的其他大国予以横向和纵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国家的形态很有特点,这是一种明显地有异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一味追求幅员扩张的大国形态,也是一种有异于英法等欧洲老牌帝国那种建立于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的大国形态。这个国家以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地进入世界各地,但同时却又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这种大国形态最早与1890年代形成并延续至今。这种独特的大国形态的形成与一个糟糕的军官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军官便是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楼里,其父为当时西点最年轻的教授。1859年马汉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后进入海军服役,曾任炮舰舰长。在其任职期间,所指挥的舰艇曾多次发生碰撞事故,而他本人更是一再逃避需要出海的工作岗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糟糕的军官,在历史研究和战略思维方面却有着过人之处,其认识远远超出了一个职业军人的视野。早于1880年代,他就感受到高速发展的美国,在其繁荣的表象之下,危机的暗流正在涌动。他认为当时的美国,“通过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和人口的增加,来实现的国内消费的增长已然跟不上蒸汽机带来的生产的增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而且生产正在迅速过剩。并以此为假设前提,构建了他的海权理论:
当一个国家具备巨大的生产剩余产品的能力时,那么这个国家就必须开拓海外市场,藉此通过对外贸易来弥补国内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大规模的、扩张性的海外贸易就必然离不开海路运输,离不开海洋,而贸易竞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所以这个国家就需要以海军和海外基地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
根据这个逻辑,马汉将他的海权理论解构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生产,在他看来,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须的;第二个环节为海运,用来实施交换;第三个环节为殖民地,在马汉看来殖民地的作用和价值在于,一为生产过剩国提供了新的出口市场,二为商贸和海运提供了便利并为海运提供了保护,其中,他真正看中的是第二种功能。
从以上所论我们不难发现,马汉是一个彻底的扩张主义者,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他所主张的扩张与历史上传统的领土扩张和殖民扩张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他看来,美国所需要的扩张主要是贸易扩张,是对主要市场和广阔海洋的自由进入,而不是增加直接控制的领土。因为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历史告诉他,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固然可以增加过剩产品的倾销市场,但事实却是这些殖民地并不能吸收多少剩余产品,反倒是它将会增加自身的政治和财政成本。
马汉的这一思想在他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书一经出版便迅速得到美国精英阶层的热烈支持,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便是马汉思想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推广者。正是得益于这些权力高层的支持和广泛传播,马汉思想对美国国家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