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缺口究竟该让谁来填窟窿?


养老金到底有没有缺口?如果缺口确实存在,那么规模究竟有多大?

 

这是每一个参与社保的公民都会关心的问题,也是官方难以回避拖延的问题。2012年,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研究团体,共同撰写了一份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国有股划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多措施以缓解压力。

 

而根据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数据显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1489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17554亿元,财政补贴收入3038亿元;支出19117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当期保费收入与支出相减,亏空1563亿元。这意味着,如果不是财政补贴大“输血”,养老保险基金亏空早已是定局。

 

12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的联组会议上表示,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经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目前情况是,除了每年持续上调的缴费基数外,我国企业职工的社保缴费率一直居高不下。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保的缴费比例,企业为29.8%,其中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1%、生育0.8%;个人累计已达到11%左右,合计超过个人工资的40%,在国际上也属于很高水平。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五险一金”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此高额的社保收入还是入不敷出!未来这些为“五险一金”付出沉重代价的一代人靠谁来养老?中国的养老保险的涉及两大痼疾:区域间不平衡与保障层次的不平衡。区域来看,省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苦乐不均。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是现收现付制,因此缴费的在职职工与领养老金的退休职工的比值很重要,决定着该区域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由于劳动力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基本呈现北部与西部向东部流动、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因此京沪粤浙闽等地作为人口流入地,缴费的在职职工数量充沛,这一比值广东高达9,浙江和福建也有5。相比之下,吉林和黑龙江这一数值只有1.691.52

 

失衡的在职与退休职工的比值,使得粤闽等地可以实施在职职员低缴费(低费率、低基数)、退休职工高待遇。按2012年数据,广东在职职工人均月缴费才38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退休职工人均每月养老金超过1900元。而黑龙江在职职工月缴费基数高达982元,退休的每月只能领到1488元。

 

养老保障层次最高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城镇职工,最低的是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及个人都没有缴过费,保障的水平又最高,工龄15年以前就可以领到退休前工资的七成,一般可以领到八九成的水平。绝大多数地区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都超过当地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养老金替代水平也远超城镇职工,仅以目前的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为例,按2013年的缴费水平及保障水平计算,其单位过去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至少为2.7万亿元,个人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至少为1.1万亿元,并轨带来的基金缺口至少为3.8万亿。

 

虽然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短期支付还未显现大问题,但由于大部分的支付来自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如何填补巨大的收支缺口就是一个大问题。谁来填补这个巨大的窟窿?国有资产责无旁贷应成为填补这个巨大窟窿的首要资金来源。

 

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国有资产划拨;三是体育、福利等所获利润部分用来补充社保基金。但在国企利益集团强力抵制下,国有股和国企分红进入社保基金的数量寥寥无几。国有资产本质上就是全民资产,让国有资产和缴费作为社保资金同等重要资金来源具有法理上的天然正当性。在目前社保缴费比率已高居全球第一,企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国有资产应该成为未来填补社保窟窿的首要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