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专车,出租车公司去哪儿了?


2014年,“滴滴”专车、“快的”专车开始兴起,补贴戏码同样用到了专车的竞争上。专车价格战频繁,导致专车价位接近出租车平时价格,从而直接和出租车“抢生意”。1月4日,沈阳的出租车司机用暂时停运的方式表达了对滴滴专车和快的专车的不满。(1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
去年,两家公司为推广打的软件,烧钱竞争,让出租车司机忙个不亦乐乎。不会用软件的人,想打个的都难。出租车司机何曾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竟然从受益人变成受害人。真是风水轮流转啊!自己的“奶酪”被动了,想想当初为几块钱的补贴屡屡“拒载”乘客的行为,应该有几分悔意吧!
闲话不谈,言归正题。从市场分层的角度看,专车服务的是高端商务人士,出租车满足的是普通大众的出行需求。二者即使有交叉,也是偶然的,少数的,不构成严格的替代关系。两家公司为占领专车市场,投入巨资补贴,让专车服务的价格下降,才使得专车服务和出租车服务价格接近,增加了专车和出租车的替代程度,影响了出租车的客源。
面对专车的挑战,出租车司机选择“停运”以示不满。不少人对出租车司机动辄“停运”颇有微词,对司机师傅多有指责。这是出租车司机的过错吗?不。从根本上这是出租车营运管理制度弊端之过。
按照目前的出租车营运管理制度。出租车公司垄断了出租汽车经营权。它们把经营权转让或承包给司机后,只负责一个事情,那就是收钱,收“份子钱”和各式各样的费用。无论风吹雨打,收成好坏,公司该收的钱,司机师傅一分也不能少。所有的市场风险都转移给了一个个司机师傅。
专车的出现减少的是司机的收入,不会对出租车公司的收入造成一丁点损伤。既然风雪到来,于我无碍,出租车公司自然没有任何动力去想办法对抗专车。出租车司机为自身利益计,也只有抱团群暖,一起“罢运”了。但也仅仅是“罢运”而已。“罢运”还不敢“罢”的太长了。毕竟,长期不出车,亏得还是自己。“罢运”仅仅让社会或者政府关注自己的利益诉求。诚然,动辄停运,方式不当,但不得不说这是出租车司机的无奈之举。
1998年,石家庄出现出租车司机停运至今,几乎每年都能听说出租车停运的消息。每次停运都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分析,更想了这样那样的折中解决方案。但十多年来,出租车“停运”犹如一场怪病,还是不定期发作。皆因病因未除。现行的出租车营运管理制度不改变。“停运”还会发生。不同的只是诱致发生的导火线。
这次是专车的意外兴起,下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