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委员的农民情结


                                          

           一位女委员的农民情结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韦苇主任专访纪录之一

 

每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季节,是全国政协委员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委员们一年社会调研成果收获的时候。本刊记者对在陕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韦苇教授进行了专访。

 

经济学教授:我也来自农村

韦苇教授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女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同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等多职,她是一位研究型的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的理性和参政议政的热情赋予她一双能洞察秋毫的明眸。她作为一名女性的温柔全部体现在面对弱势群体的眼泪中,而宏亮的声音和对原则的铮铮铁骨又透视出学者内心世界的刚强。

20多年前她从农村来到西北大学这所高等学府,如今已是集名誉和声望于一身,但谁能想到,伴随她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却是一身仅百余元的朴素的着装和不足50元的皮鞋。尽管收入不断增加,但西大人总能看到她挤10路公交车的身影。她说,我也来自农村,不管身处何位,我绝望不了农村和农民,因为我也来自农村。

 

农村生活:实践的积淀  经济学家的声望

韦苇教授出生于户县一个小乡村的书香之家,务过农,当过村办学校的老师,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考验,写过秦腔剧本。她对农村和农民有着非常深的了解,因此也就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写的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曾在四乡八村巡回演出,也正因此她曾梦想过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农村生活实践的积淀,对父老乡亲们艰苦生活的深度同情,使她在以后的经济学生涯中始终并注农村与农民问题。她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研究多年,著述颇丰,她的论著《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从古人大治之世必休养生息的角度体现着对老百姓生活的关注,代表作《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更是以古谈今,从姜太公到邓小平,梳理了中国几千年致富奔小康、走向富强的道路与规律。也许因为早年的文学追求,其每论每作必如江海横流,气势宏伟,感情充沛,时而如寒风刺骨,直入问题症结,时而如春风化雨,倾注一腔学人热血。学如其人,人如其学,对老百姓的热爱和关注必然渗透到每一个字里行间,让人既被其理性所折服,亦被其感性所渲染。

经济思想史是她多年给学生讲授的课程,按理,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人完全可以长年呆在古籍堆里著书立说,但韦苇教授没有这样,三尺书桌可以凝聚她的理性思维,但凝聚不了她关注国事天下事的热心。调研、参政议政、与老百姓促膝而谈,当她握着农民大叔的手闲聊家常时,谁又能想到她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

 

专家视觉:建设小康  没有农民不全面

全国政协会议期间,韦苇教授发言的重点一直是农民问题,她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就必需高度重视农村与农民问题。十六大报告对小康标准的界定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对于人均增长目标,曾培炎在十六大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对照这个标准,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就是城市贫困人群(下岗工人等)和农民的致富问题。针对“三农”问题,韦苇教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更要加大力度,在农村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探索。首先,调查发现,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方面在形式上不够规范,家族式、村霸式、群带关系式选举仍较为普遍,在部分村组,选举中暗箱操作、贿拉选票现象严重。其次,在管理上,许多村组账务不公开、常期不进行管理,村民委员会形同虚设,村组干部成为计生督促员。再次,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不高、意识淡薄。在村组经济不发达地区,村民对谁当村长组长不关心,认为谁当都一样;在经济发达村组,农民对贿拉选票等不正规操作也无能无力,只好听之任之。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管理,可轮派党的高级干部到基层驻点管理,以理顺关系;同时,建议由县级财政给村组等基层划拨一定的管理经费。

(二)改革户籍制度,尽快实现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粮食、教育、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倾斜,人为地形成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明显区分。农村人口进城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受到传统户籍制度的严重束缚。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缺乏户籍制度的配套改革,导致城镇建成了,镇里住的却是农民,也就是所说的“镇镇像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时会受到户口限制,只能从事较低级的行业或工种,而且收入水平、子女入学、养老保障等都无法跟上。

土地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工人。地域和所从事的产业不应成为划分高低贵贱的标准。因此,建议改革劳动户籍制度,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第一,允许农民在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让持有地方“蓝印户口”的人在城镇之间自由流动;第二,要渐渐取消城市人的一些特殊待遇,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住房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第三,在二三年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实行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人,均可在国内城乡自由流动,土地不再成为束缚农民的障碍,从而为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三)尽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首先,西部农村缺乏土地使用权市场,不利于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必须改变农村目前的土地制度,逐步切断农村户口与土地使用权的一一对应关系。农村人口一出生就自然而然地取得了同成人一样的土地承包使用权,直到摆脱农村户口或死亡。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流到何处,只要农村户口没改变,他就拥有一份土地,这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建议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合同制,取消农村户口与土地使用权的一一对应关系。农村子女出生后不享有土地使用权,他们成人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承包土地或在什么地方承包土地。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人(包括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均有权承包土地,双方本着自愿原则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目前虽说就是联产承包制,但实际上是一种无条件地终身承包,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等于土地私有化),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及承包期限等。使土地逐渐向生产能手集中,也使无暇或无意经营土地的人脱离与土地的关系。

(四)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议取消农业税

首先,农业税在国家财政盘子中所占份量并不大,取消农业税对财政的影响不会很大;其次,取消农业税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从历史上看,大治之年必轻税,国家要实现全面小康,减轻农民负担,至少在西部地区取消农业税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再次,减轻农民负担不仅需要取消农业税赋,关键要取消税赋背后的各种摊派。随着农业税赋的减免,农村必将形成大治,农业生产将会有一个大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首先,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城市形成方便快捷的铁路、公路网络,但距离不到几公里的乡村道路大多仍泥泞不堪,难以与现代化的高速交通网络接轨,严重影响到城乡交流和互动发展。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水利、教育、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水利条件,为农村发展提供较高水平的平台。(1)其一,国家投资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工资和社会地位。(2)以更高利益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贫穷地区、边远山区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3)要加强小城镇环境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吸引人才和资金的环境。

(六)建议扩大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农村的社会保障及养老总是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农村养老一般依靠子女,医疗、就业等方面根本没有保障,农业收入就是他们的惟一靠山。整个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对非农业人口的保障,农民根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将农民、进城农民工及小城镇居民排除在外,这对于城市化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及养老制度做出调整:其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面向所有农村人员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其二,目前来看,应给予进入城市落户并与土地脱离关系的人以最低生活保障,把在城市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农工纳入城市(镇)养老保险的范围。其三,进一步完善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促进人才流动。其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养老保险体系。要有针对性地设立适合于农村人口、小城镇人口的保险条款,最终做到无论城乡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音。

 

委员情怀:片纸提案的背后

韦苇教授199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在全国政协历次会议上,先后围绕西部经济、教育、城市化、社会保障与工资福利等问题,提出关于西部发展战略、城市化、教育产业化改革、工资及社会福利改革等方面提案近30项,受到不同层次办案者的高度重视。2002年两会期间,韦苇教授就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解困等问题与江总书记进行了交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华商报》头版进行了报道,多家媒体转载。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一般不超过1500字,发言一般不超过2500字,可以说,政协委员们的建言是片纸只言。但这片纸只言的背后却凝聚着委员们整整一年的社会调研的多年的系统思考。韦苇委员的提案、发言决不是从专家文库中的摘录,而是建立在多次社会调研及与群众的交流之中。20028月,她带领调研组赴陕北延安、榆林两市,对其生态治理与山川秀美建设状况及相关的农民生计问题进行了为期2周的调研活动。2003年7月21日至8月5日,她亲率调研组赴陕南商洛、安康、汉中三市进行了为期16天的“陕南三市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研活动。对30多个乡镇、50多个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烟、果、菜专业化种植区及生产大户、沼气与集雨窖示范户、示范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三市相关部门,各县、乡、镇各级干部和示范点的农户进行了座谈与交流。体验到了来自山川秀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第一线主战场的鲜活气息,掌握了基本素材、数据资料,了解了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愿与呼声。2004年夏天又亲自带队赴宝鸡、杨凌等关中市县调研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说,片纸提案的背后是委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极度热爱和高度责任感。

(此文是韦教授学生集贤应城市经济导报社之约而写的导师文章.本文转载于韦教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