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房地产,如何去化(10月1日)
关键词:新城镇 房地产 去化
新城镇虽然享有政策倾斜,却要承受经济周期的压力;虽然价格低廉,但城镇的消费力与购买力有限;虽然形象更务实“我本将心照明月”,但得到的更多的市场反馈却是“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管是本土人还是外乡人、投资客还是刚需者。新城镇房地产去化的压力,住宅、商业、旅游、养老,贴上哪个标签,显然都比规模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困难。新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与资产运营管理,显然需要更有耐心、更有定力,更有细水长流的思想准备。
新城镇的开发最基础的工作还是“筑巢引凤”,所筑的巢不仅需要开发商在好的区位建好的房子,而且还要按需定制提供装修,甚至还要在宣传方面提供助力吸引商户投资;还需要政府对商户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主导并深度参与各种活动、创造安全和谐的营商氛围。
所引的凤,不仅包括原本很陌生的商家,也包括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游子而言,返乡创业,返乡就业,本质是放弃繁华,拥抱朴素;本就是一次回归,虽然远离孤独,寻找平台,但要想取得切实的效果,让游子返乡,还是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
其实小城镇并不是让别人都进来或者让漂泊远方的人都回来找工作,而是让他们在整合了小镇的资源之后,更有组织地走出去。回来是否能拥有一席之地,是否有工作机会,取决于是否有一技之长,是否能为一方百姓创造价值提供服务!
作为开发商以及价值产业链中的相关产业,需要发挥平台纽带作用。平台经营的核心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以感性诉求为核心。至于那些冰冷的财务数据,那些理性的绩效考核与库存去化,归根结底还是开发商及代理行的职责。
平台传播与活动传播的核心是受众的认同感与参与感,而不是向他们兜售推销,更多的不是以理性的财务收支为考量的。传媒活动的核心不是财务营收,而是感情诉求,是基于公益性而形成的使命感,让那些不差钱的人,花钱买名,得到荣誉。有责任感、使命感与慈善心的人。
慈善人士捐资捐物做公益都不需要理由,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如果漠视一切财务回报,让慈善机构的钱打水漂,是很不道德的。至少需要让他们得到荣誉、媒体传播,以及内心的相对平衡,同时也从更为长远的周期得到回报。
比如把物业的产权给热衷于慈善的企业家,他们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或者股权融资的方式,在资本层面得到回报,也可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得到名誉和声望,这种传播又反过来缓解他们在实体经济中承受的巨大压力。
开发商需要面向新城镇周边的企业,制订团购策略,请进来走出去,并在价格上做出让利优惠:口号是“您投入公益,我为您养老”——提供集体宿舍的同时解决职工的养老住房问题。
参与活动的企业以公司名义得到产权,将使用权分割给家有老人的职工。同时充分挖掘不动产在使用权之外的产权、股权、抵押权等方面的金融属性、反过来设定以房产为抵押返还得到融资理财方案,同时通过频繁参与城镇社区活动,获得企业形象的提升,也可以起到拓展商业人脉资源的效果。
在新城镇建设经营中,民政主管系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与别的城镇建立兄弟城镇或者姐妹城镇的关系,在城镇内部与城镇之间建立互助家庭,有组织地去“串亲戚”,这实质上是弥补亲情缺失的遗憾。
比如为单亲家庭之间,寻找破裂的另一半,组合成为“2+2+1”结构,让家庭结构更完整。失独家庭领养孤儿,让彼此重新找回家庭的感觉。让老人有孩童陪伴,让传统美德得到传承,让留守人士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弱势群体得到特殊关爱的同时,也可以弥补已经残缺的亲情。
比如各方面的活动,都可以在民政部门的名义下开展,甚至可以民政部门的名义,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以传媒集团的名义进行股权化资金的募集,进行市场活动的组织与运营,进行平台的搭建,以及专业团队的组建与优化。与常规化的财务回报不同的是,更注重公益性、使命感、服务回报。
不管是民政部门还是宣称部门,通过有效调动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不管是孝悌之道,还是亲子关系,民俗教化,都很有多可以拓展到想象力。当从政府到媒体、从企业再到金融的异业联合模式搭建起来,新城镇中的房屋去化问题,自然可以得到缓解。
贾春宝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