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同领
《弟子规•余力学文》是分叙的第七部分,主要是应该德才兼备的介绍。
在古人看来,“德才兼备”是德在先,德是最重要的。是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行为规范后,如果有余力才去学文。现在我们看到的环境好像全变了,想学的、交流的都是属于“才”的部分,真正对于“德”的学习和研究少之又少。
5、功到自然成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原文解释】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把时间安排的充裕一些,而实际执行时,就要抓紧时间,不可懈怠偷懒。所做的努力到了,原来不明白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在读书的时候,要把期限放宽,如果赶得急,就会错失书中的一些精彩。作者在写书时,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心思进行精雕细琢,读者短时间粗略去读,怎么可能理解其中的深义。
读书计划如此,工作计划也是如此。在企业中一项计划安排后,经常是开始的时候觉得时间多,不急不慢,到了最后感觉时间不够了,再匆忙去做。在工作中,各种突然占用时间的事情都可能不期而遇,所以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一点余地,同时在具体执行时,要“尽早不尽晚”,这样事情才会做的游刃有余。
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子书。如果是打发时间的八卦小说,如此翻看消磨时间没有什么,如果是重要的专业书、圣贤书,还是需要纸质版的才有感觉,这样方便标记、研读,容易把自己的心提起来投入到书中。
现在人读书很少重复,觉得重复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比如读《弟子规》原文,每天用心读一遍,坚持一百天,很多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功到自然成。工作和读书相类似,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只要用心坚持做,重复做,次数多了,自热就知晓其中的道理。
在社会快、乱、躁的当下,人们都是急于求成,但没有一定努力的积累是不可能开花结果的,凡事要遵从自然的规律。
有个人做了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后,还没有成功,心中很郁闷,于是去请教禅师。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话,就给了这个人500元钱,让其帮忙买辆车。这个人很为难,500元到哪里去买车啊?禅师说,你刚做了一点努力就想有很大的成功,就像拿500元去买车一样,你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啊。
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功夫不到就放弃,那么以前的所有付出也就白费了。
6、工作做好四项记录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原文解释】学习遇到了疑问,要随时把它们记录在笔记上,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虚心请教,确确实实弄明白他真正的意义。
学习中要用笔记进行记录,在工作中也是如此。虽然很多人喜欢说学历低者如何成功的故事,但更多的还是学历高容易成功的概率大,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时的一些好习惯、个性延伸到了工作中。
工作中有四项是需要记录的,日志、会议、重要事项以及自己突发的闪光点。养成习惯对于自己的成功大有裨益。
企业中对销售人员一般都要求做工作日志,很多人员还心不甘情不愿的,草草应付了事。工作日志不仅仅是对公司负责,对自己也是好处多多。工作日志,能够进行一天的简单总结,让自己知道工作一天的效率、效果如何,对于浪费时间的事项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
参加会议时,要用心记录,把一些关键点都记录到本子上。有时看到会议时很多人不去记录,看来比较相信自己的大脑,更有甚者都不用心听,真是让人觉得可惜。既然参加了这个会议,何不把心也放在会议上呢?即使和自己无关的工作安排,听听发言者的用语用词,对自己以后更好的语言表达也是一个借鉴。
重要的工作事项更应该及时记录,这些事情一旦错过,就摊上大事了。记录在笔记本上、日历本、电脑中还是手机里,都可以,关键是不能忘记。
每个人在一些特定时刻会有一些突发的感悟、闪光点、工作心得或事项解决方案等,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心的人应该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即使周边没有纸笔的条件下,也可以及时记录在手机中,长期积累就是宝贵的财富。
对于自己不明白的,要及时去探求确切的含义。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自小便聪明过人,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读书时,每当遇到好的文章和不懂的文句时,贾逵借来笔墨记在门扇、屏风和自己制作的竹简上,然后找机会向人请教。其实,聪明是一方面,好的习惯则是腾飞的翅膀,这些需要不懈的坚持,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