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桃花源


  宁静致远桃花源

  银瀑飞溅,萦绕回转,流入绿潭,水雾飘拂,竹林杂树,葱翠鲜绿,这里空气新鲜,生机勃勃,是老朋友顾琦开放的永川桃花源。

  在环境幽静的地方,容易做相对正确的决策。一个人工作重大决策时,遇到大事不糊涂,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做到“四清”才算成功,企业、个人、团队的成功,多赢或共赢,即理清(过去时)、想清(现在完成进行时)、看清(将来时)、做清(将来完成时)。

  做事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完成的,这个过程就像英语的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将来完成时,我是做企业的,企业决策时要做到“四清”:理清,是过去时,学习研究行业,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梳理财务、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抓住重点、要素,形成总体思路;想清,从现在到未来3至5年时间的目标,路径,策略和方法;看清,将来时,对产业发展趋势有前瞻性直觉、预判、预测,对风险与机会有所洞察;做清,将来完成时,决策,执行。

  喜欢桃花源的宁静,桃花源植被很好,有瀑布和森林,负离子中含量较多,进入桃花源,顿觉头脑清新,呼吸舒畅和爽快。负离子在医学界被称为是“空气维生素”,每天吸入适量的负离子,持之以恒,对健康大有裨益:使人精力旺盛,消除疲劳和倦怠,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消除神经衰弱。宁静以致远,一个人的事业空间实际上是有思想空间和行动空间决定的,每逢大事决策来桃花源是我的习惯。

  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付出有关,而付出一般人是看不见的。能够看得见的成功,象俞敏洪先生这样的人,整个社会都是少数。很多人的付出饱含辛酸和泪水,不愿向外分享。生活告诉我::看不到别人付出的人,也一定看不到别人真正的成功。时代在变,人间大义和智慧会造就一批杰出的弄潮儿!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最好的事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其实做事业就是一个找人的游戏,做一个对的人,找到对的人,让对的人找到自己。没有人可以改变另外一个人,他命里只有三分福,你给他一个金娃娃他也不会珍惜且无福消受。学会坦然,学会聊天,不是强势就霸气,能级高的人和人聊天不需多讲,一个眼神,几句话语就会让对方绝对的信任。因此把握好自己,做好自己,赢了自己,就会赢了人生这场游戏。

  优秀的人一直努力地优秀着,这是她们的成长方式,或许热烈,或许挣扎,每一步都印象深刻,在自己眼里偶尔会热泪盈眶,在别人眼里你就是很厉害。他们总说,太急就没有故事,太缓就没有人生。其实,在我看来,虽世间难有双全法,但生活可以有走走与停停。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步是浪费的。也许你不相信,但是你也不能否认,已经做过的事,未必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带给你意外的收获。我们没有轰轰烈烈,但是依然希望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十年前,总是畅想十年后的样子,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会过着什么样的人生呢;十年后,偶尔会想起十年前的某些场景,也许是某一次考试的不如意,也许是某一个放学的黄昏。十年前,总觉得日子很慢,慢到一道数学题能折腾好几天依然无解;十年后,觉得时间太快,还没好好地成长,就长大了。没有来得及和小伙伴们在最后一个玩耍的黄昏认真地说一声再见,好多人就真的好久不见了。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呢?

  在团队建设中,把对着干的删除,把跟着干的培养,给帮着干的分钱,领着干的分红!这是规律,也是法则!你在哪个位置由你自己决定…许多人有个误区:总以为挤垮了谁,超越了谁,整死了谁,你就成功了。事实上,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看他摆平了多少人,而要看他帮助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未来一定不会属于一群面目狰狞、尔虞我诈的人,而是属于一群善良、共享、快乐、懂爱、会爱的人。美由善心来,心似莲花开……

  微信上,有些段子很有哲理,分享给朋友们。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历史学家维特克:“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①上天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②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③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④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思维,也决定了他的事业和命运,做事业一定要跳出圈子看圈子,做事不要太功利,太有目的性,太急迫。但一定要积极的沟通,用真诚去打动,用人格魅力去影响才是根本。现在的社会什么最可贵,我觉得不是金钱,地位,好车,好房,因为太多人拥有。现在社会普遍缺乏道德,信任,理解,同情,单纯,你拥有了,你就会更快乐,也会唤起和吸引更多人对你的认可,加油,做一个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最可爱的人。

  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生中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因为,真正豁达的人,是懂得超脱;真情的人,会懂得奉献;幸福的人懂得放下,智慧的人懂得得与失。人生在寻找得的同时,总要付出一种代价,正确地认识得与失,人就会在得到的时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也会在失落的时候,懂得如何从失落中找回自我。

  蔡律    201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