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以满足消费为最终目的
从人类社会生产产品的用途来看,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弥补简单再生产的消耗,剩下一部分用于满足扩大再生产的积累,从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理论上而言,为了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确保消费的连续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就必须使社会生产的消费品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和结构相一致。其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关于社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平衡比例关系的论述和要求是一致的。马克思将其生产部类平衡学说的一般原理概括为以下两上公式,公式一为简单社会再生产条件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平衡关系,其主要表现为:ⅠC+ⅠV+ⅠM=ⅠC+ⅡC;ⅡC+ⅡV+ⅡM=ⅠV+ⅠM+ⅡV+ⅡM;公式二为扩大社会再生产条件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平衡关系,其主要表现为:ⅠC+△ⅠC+ⅠV+△ⅠV=ⅠC+ⅠV+IM*X/M+ⅡM *X/M(其中X/M为企业单位的积累收益)。[1]
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生产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更好地消费,但是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已不完全遵从于马克思所描述的上述平衡公式。归其原因,其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收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种经常形态,在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下,一些参与股份制企业生产经营的股东,其收入来源主要表现为股息收入和工资收入形态,而一些不参与股份制企业生产经营的股东,其收入来源主要表现为股息收入;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物质形态的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矛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部分生产要素通过价值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之外,还出现了大量剩余。如果在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条件下,这些多余的以黄金为表现形态的价值就会储藏起来,由此引起社会的通货收缩,最终使产品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协调一致。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这些多余以货币为表现形态的价值一般会通过投资的方式寻求保值增值。一方面,他们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加入扩大再生产领域,由于受消费需求刚性特征影响。在社会消费能力出现过剩的条件下,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资料领域进行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上而言,在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足的条件下,生产资料领域的扩大再生产可以无限地持续下去,不断地进行自身的生产内循环。当生产资料领域的扩大再生产受到资源总量瓶颈约束时,这些消费能力过剩的多余资金转就会转而参与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利得搏弈,完成社会存量财富的再分配。
总体来看,在自然资源(含土地)供给充足的条件下,自然资源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货币化会导致大量资金剩余,其一方面加速了以自然资源不断货币化为表现形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快速扩张;另一面也在很大程度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二级市场存量资金的不断换手以及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消费品供给大于消费需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脱离消费而进行的不断内部循环式的扩张,一方面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产生无效劳动;另一方面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最终目的相违背。就资本市场而言,生产剩余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所引发的“击鼓传花”式的分配结果,会造成新的收入分配不公,由此会进一步加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固有矛盾。当前解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结构和总量矛盾的主要手段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突破基本消费品消费数量的瓶颈约束,提高基本消费品质量,扩在人类消费的范围,实现由物质形态消费向精神形态消费的升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在社会生产上进行转型,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社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转向技术推动型增长模式,着力提高基本消费品如衣、食、住、行的消费质量,通过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消费升级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当前通过提高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以及采取创新的消费模式,可以引导社会闲置资金重新进入消费领域,以此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西方国家产业发展历史轨迹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本身就是消费升级的一种反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技术、劳动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当前粗放式生产方式下由于存量资源货币化而导致的产品供给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相背离的局面,进而达到生产与消费的高度一致。从以技术和劳动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或精神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其生产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消费,其消费过程本身也包含了生产,由此决定了发展以技术和劳动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或精神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
二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平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居民基本消费能力的相对均衡。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收入群体在基本消费品得到满足之后,还出现了大量收入剩余,而一些低收入群体却没有能力实现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平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总体来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体现生产服务于消费的目的,最终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基本消费品的生产直接为消费提供服务;第二、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消费质量以及为实现消费升级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的最终出发点必须服从于提高消费质量以及实现消费升级这个根本大局,资本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从供给和需求上为提高消费质量和实现消费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就我国现实国情而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其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服务于消费的目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服务于消费的根本目的,当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在生产投向上,将确保民生作为生产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不是过分地追求GDP总量、增速和所谓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体现我国人口优势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就业安排上更加注重劳动的有效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资源和劳动的无谓浪费。
第二、在经济货币化发展方式下,要正确处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脱节的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使居民收入水平与其价值创造水平相一致,确保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当前受西方国家流行的分配方式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内部以及国有企业之间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部分行业工资水平明显偏高,企业内部高管与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于分配体制市场化改革而导致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其一方面导致了社会奢侈消费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而不能实现基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货币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会改变生产服务于消费的最终目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财富的追求会使生产严重偏离于消费,最终造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严重脱节,其一方面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保证消费品的质量以及实现消费的进一步升级。
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虽然市场主体的“逐利效应”会使生产者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使消费者从中受益。但市场主体的“逐利效应”也会使市场主体走向另外一条更加便捷的“谋财之路”,在日常经济运行中,这个便捷的“谋财之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通过“低买高卖”的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此侵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二是违背生产服务于消费的原则,将生产要素用于能够赚取更多暴利的产品生产,如生产毒品、假冒伪劣商品等等,以此从消费者身上获取巨额财富;三是一些社会中介机构为了所谓的抢占市场、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他们向社会提供的中介服务不是真正地履行“社会公正”等“鉴证”职能,而是利用政府赋予社会中介承担“鉴证”功能的牌子,帮助企业做假帐,以此来获取高额利益。部分社会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不但没有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而且还严重地欺骗了消费者,根本没有达到设立社会中介机构的初始目的;四是为了追逐利益,一些市场主体将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投入资本市场,通过获取高额资本利得的方式谋取巨额收益。从这种高额资本利得收益来源分析,如果这种高额资本利得来源于国外投资所得,那么,这种高额资本利得收益就构成了国民财富的净流入。反之,如果这种高额资本利得收益自于国内资本市场所得,那么,遵循资本市场“击鼓传花、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游戏规则,这部分高额资本利得收益只是在本国投资者之间完成的财富再分配,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也没有实现国民财富的净流入或增值,反而会加剧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使基本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进一步脱节。
考虑经济货币化条件下,市场主体在“逐利效应”影响下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当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消费质量和实现消费升级,而不是“一切向钱看”,市场主体不应该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
第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监管,明确市场主体在对利润的追逐过程中,必须遵纪守法,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合法的渠道去追逐利益,而不是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利益。
三、精神形态消费是既是消费的高级形式,也是当前顺利实现消费升级的必由之路
当前应通过发展物质形态消费、精神形态消费的方式,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消费要求,实现消费的优化升级。在货币化分配形态下,由于生产要素贡献程度不同,由此导致了市场主体在消费层级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生产为了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的消费要求,对于消费品的生产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除生产物质形态消费品之外,还要增加精神形态消费品的生产。
从消费层级来看,理论上而言,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一定的收入水平对应一定的消费水平。对于那些高收入群体而言,在生产领域如何向他们提供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品,提高这部分高收入群体消费的层次和质量,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所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如何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手段,使他们通过收入的再分配,不但能够进行基本消费品的消费并且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消费的进一步升级,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政府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通过采取积极再分配政策,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同时,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层次和水平,政府还应该通过加大劳动等生产要素培训力度的方式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四、发展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决定了在目前特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应充分考虑发展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对提高本国消费质量和实现本国消费层次进一步升级的影响。从当前国际分工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生产要素上存在巨大差异,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明显的单边商品输出特征,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对提高本国消费质量和实现本国的消费升级并没有多少帮助。理论上而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可以通过解决本国居民就业的方式提高本国居民收入水平,以此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但在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单边商品输出的贸易体系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出口贸易而提高的居民收入所增加的商品购买力不能通过进口国外商品的方式来实现,而只能在国内购买商品。就此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商品出口而导致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与央行对本国居民发行货币增加其收入水平所达到的效果基本相同。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特殊的国际贸易体系下,多年来,我国通过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劳动以及资源出口,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在国外却购买不到与我国贸易形成互补的高科技产品,由此使我国对外贸易也呈现一种明显的单边商品输出贸易特征。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来看,我国之所以进行基本消费品以及资源的出口,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国内居民消费水平,而不是仅仅地为了取得庞大的外汇储备,其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通过出口所新增的外汇购买力要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产品的方式来实现。而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购买力实现途径来看,这部分巨额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外资本市场,通过投资需求来代替消费需求。此外,就存量外汇储备而言,受美元等世界货币贬值影响,我国目前存在的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重大损失。
为了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贸易上存在的被动和不合理局面,就应该在国际贸易理论上有正确的认识,抛弃凯恩斯主义出口拉动经济的思想,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国际贸易服务于本国消费的目的。第一、严格管理现有的外汇储备,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将外汇储备除用于国外债券投资之外,还可以增加黄金储备,在规避被投资国资源国有化风险的前提下,增加在国外的资源储备;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终提高我国消费水平和质量,当前还可以考虑动用一部分外汇储备,进行人才培养,扩大公费留学生规模;第三、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本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本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充分发挥消费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的质量和层次。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实现居民由物质形态消费向精神形态消费的升级,当前应该在借鉴国内外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精神消费产业,大力加强精神消费产品生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文化、捐赠产业,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精神消费,提升我国居民精神消费水平,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发挥精神消费对于生产的积极作用,最终使我国经济真正地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