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力打好棚改攻坚战


 

凝神聚力打好棚改攻坚战

陈柳钦

每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印记,在建筑上显示出年代的层次感是作为见证者在所难免的,但破旧的棚户区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棚户区居民更是很难体会到发展所伴生的物质幸福感。

棚户区改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任务非常艰巨我国棚户区改造可大体分为3个时段,2008年-2012年,完成棚户区改1260万套;2013年-2017年,计划改造1000万户,基本完成成片棚户区的改造;2018 年-2020 年,再完成1000万户,累计完成3260万户。这意味着我国拟用13年时间解决约1亿人的忧居问题,这无疑是世界性创举。

近年来,我国的棚户区改造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在现实操作层面仍然面临不小的阻力。首先,1亿多人居住在棚户区、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加上尚无法鉴定和统计的城市老居民楼危房,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巨超乎我们的想象。其次,拆迁、补偿过程中,必然遇到数不清的利益纠葛,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繁琐而细致的基础性工作。第三,拆迁、改造及建设成本,危房的鉴定与加固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将考验各地方政府的行政智慧。

由此,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围绕重点、难点,攻坚克难,啃下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硬骨头”。在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棚改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不折不扣按期完成既定任务。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会上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实施棚户区改造,蕴含着党和政府服务百姓的真切情怀,体现党和政府攻坚克难、真诚惠民的意志。把实现人民幸福安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棚户区改造帮助广大低收入百姓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自信,自然成为当前全社会为之奋斗的一项民心工程。让居民住得舒心是棚户区改造带来的最直观改变,让居民住得安心是棚户区改造带来的社会效益,让居民树立信心是棚户区改造带来的精神效益。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安居问题,更应该是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再生工程。接下来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将更为艰巨,已进入攻坚战。如何抓住“硬骨头”矢力攻坚? 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推进模式创新。目前,在各地区改造棚户区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典型的改造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四种: 辽宁模式、徐州模式、枣庄模式、西安模式。通过比较已经建立起的四个不同地区或者城市的棚户区改造模式,辽宁省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推行棚户区改造的地区,改造模式发展最为成熟,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辽宁省采取“政府+市场+社会”的融资模式,通过“市场运作、政府兜底”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采用“九个一块”,即“政府补贴一块、政策减免一块、企业筹集一块、个人集资一块、市场运作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社会捐助一块、单位帮助一块、工程节省一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何创新棚改运作模式?如何化解资金压力?如何提高改造质量和效率?辽宁省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复制。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高标准、高水平编制设计并公开城市规划以及棚户区改造规划;要推进创新型货币化安置,积极探索实施“有序拆迁-货币补偿-自主选房”的新模式;要加快建立棚户区改造补偿资金的步伐,加大棚户区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及其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项目贷款的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棚户区改造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使更多棚户区居民从“忧居”到“乐居”。

城镇化进程,民之所想,势不可挡;棚户区改造,民之所盼,势在必行。棚户区改造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一定要通过更加聪明的方式进行。所谓“更加聪明”,意味着政府应当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和就业机会。

(作者系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