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
语言文字是信息符号,用它来表达什么意思,是社会约定的,或使用者规定的。交流思想要先明确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再考查这个意思是否与相应的客观实际一致,再分析它表达的事物关系是否合理。使用概念要先明确概念的含义,对概念内涵与外延揭示的过程,是认识深化、提高、扩展的过程。认识的深化、提高、扩展没有止境,只能表达当前认识达到的水平。
理解是在大脑中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人对信息知识、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认识,都受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经验习惯、兴趣需求、认识过程、知识结构、信仰理念、理想目标、价值取向、思考工具(语言)、思考方法(逻辑)、思考能力(智力)等多方面具体条件的制约。任何理解认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相对的、辩证的、有限的、动态的、发展的。对信息和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在大脑中有多少信息能与它建立联系和如何运用思考方法。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和事物的理解认识总是有差别的,这符合认识规律,只能在交流、探讨、研究中,逐步缩小差别、统一认识。
什么是基本问题?基本的含义是基础、根本。基本问题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存在与变化最普遍规律与应用的学科。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整体,其它学科研究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或者说是某个领域。哲学揭示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领域,其它学科揭示的规律只适用于它研究的领域。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中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否实现具体统一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它包含了可知与不可知、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应用问题。科学回答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认识能否转化为客观实际,个人行为与社会实践能否实现预期目的。
哲学中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的合理关系问题,也就是真理的问题。它包含了信仰和理想、价值与发展、道德和审美的问题。真理回答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依据,帮助人类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没有充分地根据却固执地坚信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能转化成客观实际,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迷信。
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观认识,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实现了的预期目标,就是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产品设计是主观认识,合格产品就是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
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按照客观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与变化规律进行的思考是科学思考,运用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与问题是科学分析。讲科学,就是讲要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事物的共性)是科学理论,某一类事物科学知识的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学科。学科学,是指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理论,只有科学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预期目标。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中的内容,不论是宗教还是什么主义,乃至一些科学的学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没有纯粹的科学,也没有纯粹的迷信,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科学之中有迷信,迷信之中有科学,科学能转化为迷信,迷信能转化为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其中有多少科学与迷信,不能只看标签或商标,只能针对具体内容,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分析,进行具体鉴别,会使人的思想从迷信转向科学。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有利于相关各方共同生存发展的合理关系,能够被不分民族、种族、阶级、文化、信仰与国籍的人类绝大多数接受,能够被人类历史最终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或者说是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实际,真理是和谐发展的最大化,这就是真理的内涵。
追求真理就是追求这种客观实际、创造这种客观实际;实践真理就是认识主体与客观实际相互作用、促进转化——这就是实践——客观实际转化成主观认识,主观认识转化成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都符合这种客观实际,就是在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检验真理就是通过对多方面的重复实践或普遍实践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分析,看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是否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种客观实际,能否创造出这种客观实际。不符合这种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都属于应该纠正的谬误。
真理的内涵是判断各种是非(包括善恶、美丑、好坏、对错)、识别合理关系(包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交易、诚信、风俗、礼仪、道德、伦理)的根本标准,也是权衡价值、分析利弊、确认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使各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向统一转化、使人类的信仰趋向统一、使各民族的文化优化融合、建立人类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地实施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各种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消除危机、犯罪、恐怖、动乱与战争根源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地解决民族、地区与国 际争端的理论基础,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社会长治久安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创建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意识,应该统一到真理上来。只有真理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长治久安。
真理必须是科学的,才能确保实现预期的目的。科学的不等于是真理,实现了杀人、放火、战争的预期目的,只是正确地运用了科学,不等于这人该杀、火该放、仗该打,不等于这是真理,也可能是犯罪。
真理必须是和谐的,才能被相关各方承认是真理。和谐的不等于是真理,局部的、暂时的和谐,整体的、长远的不和谐,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真理。少数人团结协作侵害多数人生存发展的利益,为满足眼前的奢华生活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是犯罪。这就是和谐真理观。
什么是和谐?对立统一、和睦协调是共存关系的和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促互补、互助合作、互利互惠是共荣关系的和谐,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和谐内涵的本质是共同发展,但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共同发展,是相互关联、互促互补、互助合作、互利互惠的共同发展,叫和谐发展。和谐与不和谐共存,以不和谐促进和谐,化不和谐为和谐,增强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提高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是辩证关系的和谐。
同样的砖叠在一起砌成墙,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一拍即合、同心同德为同一信仰和理想奋斗,是相同相成。有人制造车身、有人制造车轮、有人制造发动机、有人组装,共同完成汽车的生产,红花配绿叶、宝马配金鞍、专家配助手、硬件配软件,是相辅相成。批评破坏和谐发展的思想、制止破坏和谐发展的行为、保证和谐发展的深化与扩展,扬是抑非、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奖勤罚懒、用力增力、用智增智、用能增能、以舍求得、多投入增产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以奉献求发展、以贡献求进步,是相反相成。争夺冠军赛,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动力和学到了对方的长处,市场经济通过交易互通有无、通过竞争激发动力,讨论研究同一课题,相互提供信息知识、相互激发灵感,是互促互补。有资金出资金、有技术出技术、能管理的管理、善经营的经营,共同创业,是互助合作。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善待他人、赢得爱戴,互帮互学、互敬互爱,是互利互惠。所以,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机制,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必将实现腾飞似的发展。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文化强国之路,也是人类最大程度上获得解放与发展的路。要用科学和真理驾驭世界和谐运行。
2015-10-21 张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