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定理需要重新表述


      科斯定理需要重新表述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科斯定理应重新表述,其较为准确的表述应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因为若资源或权利的最初界定不公平,人们会首先为资源或权利界定的公平性而努力,其次才考虑进一步交易的问题。比如,是容许工厂伤害居民,还是居民拥有不伤害的权利,最终需要社会公平价值观的认可,否则,人们会不承认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为此而产生各种争斗,从而后面的交易也就无法有效进行。

    关键词: 科斯定理  公平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在《光明日报》、《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所谓科斯定理,一般是指如下命题: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初始配置如何,当事人都能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其主要证明思路如下:例如,一工厂所排放的烟尘对邻近5户居民在室外晾晒的衣服造成了损害。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每户居民的损失为75美元,共计375美元。可以采取两种办法消除烟尘所造成的损害: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过滤网,成本为150美元;或者为居民提供烘干机,成本为每户居民50美元,共计250美元。显然,相对于烟尘所造成的损失,这两种办法都是有效率的;而最有效率的办法是安装过滤网。
  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即居民能够毫无代价地聚集在一起并与工厂谈判,那么,无论权利最初如何界定,都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即安装过滤网。具体来说,如果权利最初界定为工厂赔偿损失,居民享有清洁空气的权利,那么,工厂将安装过滤网,因为安装过滤网的成本低于赔偿损失和提供烘干机的成本;如果权利最初界定为工厂不赔偿损失,也就是工厂享有排放烟尘的权利,那么,居民将安装过滤网,因为安装过滤网的成本低于烟尘所造成的损失和提供烘干机的成本。因此,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如何初始界定,当事人都可以通过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上述科斯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定理及其证明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愿谈判解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科斯所指的只是一种静态的、双头博弈格局,并且是一种非协同博弈。萨缪尔逊指出,即使是在私人品场合,这类静态的、双头非协同博弈所产生的解也是不确定的。其古诺---纳什解只是一种可能的解,而且一般说来,这种解也不是帕累托最优解。在外在品与公共品领域,即使能自愿交易,又如何能确保其有帕累托有效解呢?萨缪尔逊指出,只有在动态博弈的框架里,双头博弈才可能趋近于帕累托有效。第二,科斯定理所设的经典状态是双头为外在性问题进行自愿谈判,如果参与事端的当事人人数增加了,结果如何?科斯本人认为,即使参与外部性与公共品提供的当事人不止两方,而是由一大批人构成,即使外部性问题是极端糟糕、极端混乱的,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谈判仍能达到帕累托有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二是科斯定理的成立依赖于一种特定的偏好类型,即偏好是平行的,写成效用函数形式,效用函数便是准线性的。如果两个正在进行关于外在性谈判的当事人中有一人的偏好不是平行的,则最后的均衡便会与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有关联。三是用自愿交易的方式解决外在性问题,实质隐含了产权清晰的前提,而产权清晰的过程本身又是会产生社会成本的。

    笔者认为,上述科斯定理以及关于科斯定理的讨论,还漏掉了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公平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科斯定理应重新表述,其较为准确的表述应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因为若资源或权利的最初界定不公平,人们会首先为资源或权利界定的公平性而努力,其次才考虑进一步交易的问题。比如上例中,是容许工厂伤害居民,还是居民拥有不伤害的权利,最终需要社会公平价值观的认可,否则,人们会不承认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为此而产生各种争斗,从而后面的交易也就无法有效进行。

    从长远和社会整体角度看,公平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公平问题比产权问题更重要,产权改革要始终围绕公平这个核心。

    公平所体现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人性看,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公平偏好是一种普遍现象。

    比如最后通牒博弈就是一个例证。两人分一笔总数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A提出方案,B表决。如果后者同意,则按照方案分,如果后者反对,则两人将一无所。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此时自利的A的方案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99.99元。如果B接受了就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就什么也得不到。这是根据自利人的假定的一种结果,而实际情况则不是这个结果。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于30%接收。

    根据美国学者的比较文化研究,不管是在亚马逊流域的原始部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上述试验结果都是成立的,这表明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崇尚公平公正。
    不仅人类具有公平偏好,动物也具有公平偏好。动物学家的实验也证实了动物的公平观念。实验人员将两个卷尾猴用玻璃隔板隔开,一个隔间放了块石头,另一个放了盛有六个坚果的密封罐子。中间的隔板开了一个碗口大的洞。拿到石头的猴子会把石头递给另一个,另一个用石头把罐子打开,把六个坚果一个个拿出来,然后将其中三个给了贡献石头的同伴。动物学家又做了个实验,分给每个猴子一个筹码,当猴子A把筹码递给实验人员,它得到一块饼干,猴子B给了筹码后,实验人员给它一个葡萄,两次以后,猴子A不干了,再也不要饼干,围着实验人员找葡萄,当最后没得到葡萄时,它就把筹码要了回去。这就是卷尾猴的公平偏好。

    其次,从人文精神层面看,公平是道德之基。社会不能缺乏道德,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灵魂,而公平是产生良好道德的优质土壤。一个社会有公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能得到合理报酬,这样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对社会做出贡献。反之,则反之。公平是土壤,道德是花朵,土壤肥厚,花朵自然鲜艳,土壤贫瘠,花朵自然枯萎稀疏。

    再次,从经济层面看,公平是效率之基。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有公平,劳动付出就能得到合理回报,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劳动投入生产过程中去,生产效率自然增加。另外,公平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契约意识,因为平等的人格之间更容易建立契约,也更容易互相遵守契约。而契约意识强,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好处。另外,若没有公平,人们的精力会更多化在非生产方面,这对社会也是一个巨大损失。所以,社会若没有公平,不排除可能会产生一些效率,但这种效率是不长久的,也最多是局部的,从社会整体而言,最终可能是无效率的,甚至是负效率的。

    第四,从政治层面看,公平也是产生好的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公平。没有公平,自然就很难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在等级体制下,民主只会是一部分人的民主,或者只会表现为一种伪民主。民主与公平,是一对互相催生的范畴。民主离不开公平,公平也离不开民主。另外,不公平的政治,也容易导致寻租和腐败。

    第五,从社会层面看,公平是提高社会幸福度的有效途径。不管是精神收益,还是物质收益,总会对人产生两种效应: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绝对效应是不与人比较而产生的效应;相对效应是与人比较而生产的效应。由于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总是活在人群中,所以,人对相对效应会更看重。而公平是产生相对效应的重要基础,所以,公平的社会,人们会更幸福。一些研究也表面,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痛苦度会更高。

    第六,从生物演化角度看,不公平不利于团体成员之间合作,而公平则有利于团体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团体成员之间善于合作,就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和分工效应,就有利于对抗自然和社会的风险,这对团体的生存和壮大十分有利。从生物群落看,凡是注重合作的群体,其生存的几率就高,其自然竞争力就强;从人类社会看,凡是善于合作的民族,总时不时或经常处于发展的强势,而凡是不善于合作的民族,或总是一盘散沙的民族,就容易受外族侵略和欺负,同时,抵抗力也弱。

    第七,从历史看,为什么中国总是陷入循环中,而没有发展?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严重缺乏公平。一是集权体制,导致权力分配严重不公平;二是经济收益的分享,也是严重不公平,由于经济收益严重不均,社会往往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是儒家文化,虽然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在实践层面,却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公平观,或者就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公平观,这两种公平观本质都是一种人文精神上或文化价值观上的严重不公平。由于严重缺乏公平,社会发展总是头重脚轻,导致社会运行总是极不稳定。每当社会财富分化严重到极点时,社会动乱就不可避免,最终让中国历史落入治乱的循环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由于社会严重缺乏公平,国家也严重缺乏凝聚力,一盘散沙,对外族入侵也产生不了有效抵抗力,国家也就容易落入外族长期统治的境界。

    第八,从国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看,为什么有些国家总是处于落后状态,根本原因与缺乏公平密切相关。比如非洲一些国家,政治上集权腐败,经济上少数人占有多数收益,文化上愚昧不平等,最终就很难发展,或者最多有增长,而无发展。再比如拉美一些国家,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也让这些国家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困难。

    第九,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率先发展起来,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公平是一个核心因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文化基因中的公平。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这是政治上的公平。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是经济上的公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欧洲社会的发达,公平既起到了手段作用,也起到了目的作用。从手段看,正是公平的底蕴为欧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目的看,也正是对公平的不断追求,让欧洲各国不断改革和完善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问题是,初始权利如何界定,才算公平?笔者认为,公平应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

    在政治领域,所谓公平,就是政治权利的公平分享。 

    在经济层面,笔者认为,所谓公平,主要是经济收益的均衡分配

    收益主要有两类经济收益: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和来自后天劳动的收益。

    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收益平均分享。为什么应是平均分享原则?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无主的黄金”的假设,假设地球及宇宙中的先天资源就是一块丢在路上的没有主人认领的黄金,人类就是过路人。在现实中,若一群过路人遇到了这块无主黄金,这时,过路人如何分配这块黄金才更为公平?显然就是人人平均分配。对于地球和宇宙中的先天资源而言,人类不仅是假设,实质就是过路人,所以,对于这些地球上和宇宙中没有借助人类的力量而生成的资源的收益,对于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而言,公平的分配原则就是大家平均分享收益,这也是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一种分配方式。

    对于后天因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按劳分配。这里我们假设人类捡到了地球及宇宙这块黄金,这时这群人利用这块黄金开始了劳动,生产了各种产品,但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就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支付报酬,也就是按劳分配。

    但问题是,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劳分配的不足,就需要有人道原则做补充,其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对这种不足的一种必要补充。

    在文化领域,公平的体现就是要有公平精神,就在要在人文价值中要体现平等、对他人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并且要渗透到大多数公民的意识深处而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官本位观念就不符合公平精神。

    由于公平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建设公平社会,需要综合推进。

    第一,公平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综合推进。没有政治层面的公平,就不会有经济层面的公平,同时,在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也就很难反映出真正的公平观。同样,没有经济层面的公平,政治层面的公平也就很难保证。比如,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民主政治最终就是有钱人的游戏,民主最终就是金钱民主,而不是人民民主。同时,经济上的不平等,最终也导致文化断裂,形成富人与穷人各自独立的二元文化体系,富人有富人的价值观,穷人有穷人的价值观,在公平观上,必然也是各自为政,互不认同。另外,若文化基因中没有公平,政治层面的公平与经济层面的公平也很难实现。比如印度就是一例。印度政治是民主政治,但印度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极为不平等。种姓制度就是极为不平等的文化建构,将人分成不同等级,最终导致人在政治权力上和经济权力上都很难实现真正平等。从长远看,印度最终要为自己在文化层面所体现的不公平埋单,印度发展,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从长远看,要实现公平境界,建设公平文化是灵魂。首先,公平的文化是建设公平制度的底蕴。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主体都是人,而人是文化的动物,所以,文化在制度的建构方面,是一个隐形的主导。其次,从历史演化角度看,当一种文化还未形成时,文化的变革相对容易,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也相对较小;但当一种文化有一定历史时,并且已深入人的灵魂时,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就很大,并且改造难度也很大,这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

    第三,如何建设公平文化,需要从习俗改造入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但价值观是硬核,直接改造往往很难,可不妨从外部进行突破。而习俗是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所以改造价值观可不妨从改造习俗入手。而习俗实际就是日常生活方式,所以说改造习俗也就是改造日常生活方式。如何改造日常生活方式?一要注重运用法律武器,要从立法上考虑改造习俗,要对一些旧的不文明和不公平的习俗,如潜规则等,要通过法律来进行制裁和限制;二是要注重进行持久的教育,从中小学抓起,宣传新习俗的好处,揭露旧习俗的坏处;三是要重视发挥文艺、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第四,在建设公平方面,权力阶层要积极发挥好的作用。虽然建设公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行动,同时,也是一个全民行动,但权力阶层,在制度变革中,往往具有主动权。这时,权力阶层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就很关键。若权力阶层眼光短浅,想死死抱住既得利益不放,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什么也得不到,这也是历史实践的反复证明。

    第五,知识分子要发挥好公平建设的启蒙作用。公平需要建设公民的理性精神,因为有理性的民族,是会更注重公平的。而理性精神的建设本质也是一个启蒙过程。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对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的摆脱。这个不成熟状态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人们在没有别人的指点时,无力使用自己的知性。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己招致的,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性,而在于,当没有别人的指点时,他缺乏使用理性的决心和勇气。要勇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