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外交”的格局不够大


                                                                          毕研韬
 
10月22日,美国某媒体报道,中国推网络版“毛概”课,加强意识形态输出。笔者要强调的是,把教育视为公共外交工具以维护国家利益,是美国早已实施多年的战略传播工程。在这方面,中国还处于原始粗放的学习阶段。
按照美国官方界定,公共外交就是通过了解、启发、影响外国公众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2002年上半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总统令,为美国公共外交勾画了一幅蓝图。美国国务院直言不讳:通过教育、媒体、文化等对外交流渠道,可拓展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分管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凯伦•休斯主张通过“四个E”,即接触(Engage)、交流(Exchange)、教育(Education)和授权(Empower),来开展公共外交、保障国家利益;前副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在任时曾说,美国将继续运用传统的公共外交工具——教育与文化交流、私人与官方间的政策建议与信息交流,包括私有企业和媒体的对外传播。
 输出意识形态是美国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的核心内容。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列举的四大国家利益是安全、繁荣、价值观和国际秩序。2006年12月发布的《美国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国家战略》要求公共外交和战略传播全力支持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和国家安全目标,该文件阐述了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的三个重点:美国必须向世界提供一个植根于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充满希望与机会的愿景美国必须继续充当美好生活的灯塔美国必须培养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文化与信仰的人们共同的利益与价值。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的有效手段。2014年2月,同济大学的刘娜娜、陆洋发表了论文“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呼吁树立教育软实力保护意识。今天,中国高校在美国主要网络教育平台推出“毛概”课程足以说明:中国在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对外传播之道。
    中国的网络“毛概”课能走多远?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表示,中国能否成功将取决于它能否以提供真正思想交流的方式的开展课程。他说,最有效的政治宣传就是不做政治宣传。良药苦口。笔者认为,这是对中国颇具针对性也极具价值的建议。要在全球教育市场上取得成功,中国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和宣传的异同,以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理念严肃对待网络课程:让教育的归教育,让宣传的归宣传。
    网络课程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作用有多大?美国国家品牌专家西蒙·安浩认为,“国际声誉既不能靠传播打造,也不能靠传播来改变。”他认为,国家形象的提升80%靠创造性工作、15%靠系统性协作,传播的贡献率只有5%。在中国,传播的作用时常被夸大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大国间“教育外交”竞争的实质是内政竞争:哪政府最能赢得本国民众的支持,该国的教育外交就能赢得国际认同。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即便是在信息时代,这仍是中国的决策者及其智囊们应该牢记的铁律。
    与此同时,笔者建议,我国可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经营网络课程。习近平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方面应积极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第十七世噶玛巴警示说,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真诚的动机是关键,大国不应带有扩展自己利益的企图,而应对世界的福祉做出积极贡献。虽然这出于佛教领袖的悲悯情怀,但确是评价当今大国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系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海南大学传播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