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4千元手机遇阻短板在哪?


   华为3000元手机Mate 7火爆,让华为智能手机管理层飘飘然,没想到推出4000远东Mate S手机却遭遇当头一棒,暴露出华为手机的短板,那么短板在哪?笔者认为,短板在于华为没有自己的研究智库。

华为曾经发布销售超过3000元的机型,但销量没有超过10万台,失败了。随后为了挑战3000元手机大关,华为对Mate 7全部销量的预期是100万台,没想到推出一个月就销售100万台,今年8月,销量达到500万台,一度冲到4100元,于是华为就想生产4000元的手机了。

Mate S继承了Mate 的海思芯片、指纹识别、信号优越等特性,还打出情怀、外观、玫瑰金、压力屏等多个筹码。实际上,在技术上并没有突围创新,而且连电池板容量也下降了一半。

对于成交稀少的Mate S,国内有建议降价销售,但是,华为一位高管表示,不能降价,做品牌,价格下降后就难以再起来了,把牌子做瘫了,“华为不让渠道商私自降价,如果被华为暗访的人抓住,会被处罚。”目前,华为商城、迪信通、苏宁、国美、北京移动营业厅,Mate S标价仍为4199元,但是国美在线、京东、淘宝的Mate S均出现降价,国美在线、淘宝部分店家售价甚至低于3600元。

为什么华为4000元智能手机失败呢?

国内认为广告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有关,比如三星每年广告投入达到100多亿美元,2013年达到14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广告主。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广告建议是错误的,因为4000元的智能手机肯定要有比3000元智能手机与众不同的东西,仅仅依靠包装颜色更新和老套技术,就要卖4000元是不会成功的。苹果手机4也如此失败过。苹果后来通过大屏幕手机重新崛起。

历史上的铱星公司成为短暂的创新流星,苹果手机4的失败,三星手机的退潮,国内手机业的衰退,HTC从自我品牌塑造到退出进而代工,华为是否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华为研究院研究的是技术,但是华为需要的战略研究院,请问华为那么多技术研究中心为什么就不能拥有自己的战略研究中心呢?

包括国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智库,即使是智能化企业也没有自己的智库,大多数是企业一把手拍脑袋决定的。我们以哇哈哈为例,没有自己的智库,每年却投资百亿元砸向电视广告等营销,结果一直没有冲上年度千亿元的销售额。很多企业投资智能化肯投,但是投资智库不肯投,结果就是让企业变成瞎子,导致投资盲目投资了。

国内这种没有智库的企业比比皆是,比如万科、万达、恒大等等,都是一把手拍脑袋投资的,万达商业地产成功后一直没有成功,万科转型到现在都是噱头没有成功过,恒大投资4大集团如有机粮油集团、畜牧业集团、太阳能集团、奶粉集团,笔者逐一批评,恒大放弃,笔者建议恒大多元化不如地产多元化,许家印退回到房地产领域发展为主线。但是笔者提议的房地产多元化显然不是恒大地产盖楼卖楼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走不远了。

华为智库会研究哪些范围?

笔者建议,新品性能与老产品性能、价格等进行对比分析,另外,本企业产品与国际同行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在哪里?同时,还要研究手机应用领域的横向开发。比如开发更多的娱乐功能。如移动麦克风、移动投影仪、奉送电瓶、投影屏幕,即配合广场舞,也配合移动KTV唱歌,还配合郊外看影视剧。还可以研究智能技术如何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机会,以及如何进一步介入实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华为4000元手机遇阻,反映了华为技术研究中心的短板,没办法替代智库的设立。企业大了智慧比智能更重要,如珠三角机器人上马后又倒闭,而工业4.0仅仅提升企业20%的效率,只有智库才能促进企业持久创新发展,持久高利润率发展,这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很明显,华为陷入没有智慧战略的发展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