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大的消息!!


1030日,星期五。在深沪股市收市之后约半个小时,一个重磅消息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上海市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

 

这个通知一共40条,含金量极高。

 

第一,这份文件此时出台,跟下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审议“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申请”有关。在金融改革上做得更多、更好,显然有望增加成功的几率。其实,1030日人民币在岸汇率和离岸汇率的暴涨,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文件内涉及到的“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等管理模式,其实就是美国倡导的新贸易规则的核心内容,也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的核心条款。可见,中国对未来加入TPP是有准备的,是不排斥的。

 

第三,中国通过这份文件,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因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敢于开放金融业,敢于让人民币实现可兑换,需要很大的勇气。

 

第四,这对于上海是重大利好,是新一届政府再次向上海释放政策红利。最近几年来,北京、深圳对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发起了挑战,尤其是北京,在“资金总量”和“金融增加值”上,双双超过了上海。该文件的出台,再次巩固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五,这份文件对我们的投资将来深远的影响。下周,资本市场会围绕着上海概念股、自贸区概念股进行炒作,上海楼市也会有所表现。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实上,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有助于从长远遏制中国的资产泡沫,给中国人资产配置带来新的格局。未来,如果你没有全球视野,将很难抓住大的机会。换句话说,眼睛只盯住中国不行了。中国的主要类别资产的估值,将逐步跟国际接轨。

 

下面,是关于这份文件主要看点,以及简单的解读:

 

1、将率先在上海自贸区内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兑换”,而不是“自由兑换”。

 

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4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网上发表文章说:“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正在努力找机会实现的资本账户可兑换不再是基于完全或可自由兑换这样的传统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从全球金融危机吸取了经验,中国将采用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他还说,中国将在四种情况下保留资本项目管制:比如反洗钱,控制短期投机资本流动等。

 

所以,中国在中短期内是不会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这等于将很多不可测的风险挡在了门外。

 

2、研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适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展境外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和金融类投资。

 

我在本专栏中曾就QDII2做过分析。现在看来,QDII2会在上海自贸区先行试验,然后才有可能扩展的所谓的6个城市。成为试点的个人,将获得超过每年5万美元限额的对外投资权。但中国显然不希望看到,“走出去”的钱太多、太集中,由此带来国内楼市和股市的下跌。所以,开放会比较审慎。

 

3、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范围,推进贸易、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推动资本和人民币“走出去”。

 

4、探索金融服务业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机构扩大开放。

 

5、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增强平台服务功能。

 

6、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有序引入境外长期资金逐步参与境内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

 

7、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加快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尽快上市原油期货。

 

8、支持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推动形成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