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理,即为业界科学家普遍或者部分承认的置身于个人利益之外的东西,它并不属于“经济人”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活动引发公共选择理论对契约主义-立宪主义个人模型的探讨,认为与科学活动最为相似的是称之为“仁慈的专制者”的政治场景。
但是不能否认,这市场领域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最为明显的事例莫过于文艺界的评奖,若干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决定出来的结果无论是否与事实相符都要被人们所接受,其作品、艺术工作者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首先,评委的工作是否跳出“经济人”的行为模型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同时,着重强调这种活动的市场经济意义。
参与评审活动,旨在寻求“公共利益”,即为消费者确定最有价值的作品、理论或者文艺工作者等。这并不能由市场交易活动来完成,或者正是因为存在各种评审活动而使得市场无法完成,但是我们需要肯定评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为人们确定出优秀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文艺作品,但这囿于评委的个人经验,对具有潜在价值的、成为未来风潮的作品缺乏充分的前瞻,这又对市场起到负面的影响。
对于上述现象的分析,正如布坎南的观点不能用一般的结果来评定好坏,因为比一般意义上较差的结果造成的损害要大于相较于比一般意义上较好的结果带来的收益,一次别有用心的评审给人们带来的普遍失望或者虚假结果对优秀作品的干扰都会影响文艺市场的发展,甚至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一旦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恶意排挤善意,则最终沦为柠檬市场走向终结。所以诸如评审此类的活动对文艺市场的作用显然不能尽市场对资源配置之效,使得参与者均达到利益最大化。
但是在经济活动中,不唯文艺市场如此,各种市场均在诸如此类的现象,但是以文艺市场表现的最为明显,比如各地开展的画展,只有得到评委认可的作品才有前途。但是车展、航展等各种展览会也有此类的经济意义,并非仅仅表面上的广告效应如此简单,也并非为举办地争取商贸活动和知名度,也并非在于促成买卖双方最为合理的交易,还在于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胜出的拥有市场,虽然没有文艺评审得出炫丽的榜单,但是效果相同。
在市场场景中,“经济人”行为模型仅仅为分析之便,并不能解释市场经济活动得以存在的原因。从上述可以看出,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仁慈的专制者”,人们需要寻求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畅行于市场,否则将无法通行于市。
当然,市场受到推崇也在于尽量减少这类影响,比如科技新发明的推广,老字号、瑞士手表等品牌的确立,各地某种经济活动的聚集所形成的中心示范均由市场自由主导下完成的。因为这些活动具有明显完善的契约约束,在此基础上且允许“经济人”根据能力施行个人的意志。
文化重镇、某某中心城市等为从事该业的“经济人”贴上了相应的标签,网络上各种途径引发的风潮也传播出各种讯息,等等,这些方式减少了人们对相应的狭隘的委员会的依赖,相应的也降低了市场资讯的质量,而且也为实现市场效用的最大化建立了基础。
老字号由历史上的名望人士的推崇而来,其实质也是由评审而来,虽然如今已摆脱这一桎梏,却也面临活力、推陈出新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