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科学家获诺奖,有人脸红了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对于中国人来讲,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目前所做的似乎已成“规定动作”,因为这种体制下的“套路”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改掉的。而随后的一系列动作,无所不能的网友已经列出了“一长串”预测,笔者将在文章后面附列上。
屠呦呦此次获得中国科学界梦寐以求的殊荣,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从内心祝贺屠呦呦获奖者绝对为主流,很多人会将其上升到国家荣誉的高度,我看绝不为过。但是,有一些权势人物现在却十分尴尬,那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那些制定规则的官员。
笔者为何如此判断?因为这位在国内毫无疑问的“顶尖级药学家”,却始终与代表一个领域中国最高水准的“两院院士”无缘。此前有媒体披露,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均未当选的原因,竟然因为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
很明显,这种规定实在是过于教条了。像屠呦呦这样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科学家,大学以后国家就闭关自守了,哪有机会留洋?待到改革开放,他们都年过半百了,又如何留洋?仅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真过于崇洋媚外了。同理,中国中断了多年的学位制度,等这些人想申请学位的时候,早就过了年龄上限。
这种教条到荒唐程度的规定,很明显是要将那些本土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拒之门外。而因为没有院士头衔,连同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当然,像屠呦呦这样在国际、国内大名鼎鼎,却不能当选“两院院士”的还有多人,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仅仅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杰出贡献教师”。
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但他曾三次申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湖南省第四次推荐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终当选。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在2011年落选中科院新科院士,同样在备受争议中落选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还曾撰写《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其实也是为自己鸣不平。
应该说,中国院士制度的弊端是上下皆知。2011年10月24日,《人民网》一篇题为《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的文章就直言不讳地提到几个“争议院士”。该文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有网友指出袁隆平为何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题,路甬祥在充分肯定了袁隆平对世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后,认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很明显,以上这些顶尖级科学家“落选”中国两院院士,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笔者在《袁隆平落选,其实挺好!》一文中就曾说过,李爱珍、袁隆平落选,也是他俩对中国科学技术作出的学术以外的贡献。因为他们的落选,必然会推动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李爱珍、袁隆平落选,其实挺好!
现在要再加上一句,那就是:屠呦呦落选中国院士,其实挺好!
附:屠呦呦诺奖之后预测
1、今晚新闻联播会播发这条新闻;
2、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致电表示祝贺
3、中国科学院学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尽快把屠呦呦变成院士;
4、北京大学在第一次间宣布北大校友获得诺贝尔奖;
5、中医又开始流行,方舟子出来叫嚣;
6、新一次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拉开清华大学二十五名;
7、文革迷毛迷论证这是毛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8、有关专家宣布中国梦将有望提前13.8年实现;
9、摆摊取名的必放一本诗经;
10.各级领导到家里、工作单位表示祝贺;
11.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或当选两院院士;
12.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13.被全国老龄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14.央媒密集釆访,非得逼出老人讲出“革命道理”;
15.大学(尤其是药学院)研究所争先聘请其为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
16.将其出生地和求学地发掘和命名为“革命爱国教育基地”;
17.涉及青蒿素的上市公司股票波动;
18给老人家安排省部级医疗保健;
19.房地产公司赠送老人家一套养老住宅;
20.某汽车公司赠送老人家一台汽车;
21.被相关组织部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22.父母把其新生儿的名字加入“呦”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