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民主义”略考


 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

孙中山“三民主义”略考

作者:刘植荣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49周年纪念日。一提起孙中山,很多人把他与“三民主义”联系在一起。那么,何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吗?如果不是,“三民主义”究竟出自何处?

孙中山提出了两个“三民主义”。根据笔者所查到的史料,孙中山于1905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最早提出“三民主义”,但当时没有形成文字材料。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1905年10月20日《发刊词》里正式提出并诠释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民报》发刊词

 

近时杂志之作者亦夥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感。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最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末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沉梦不起,万事堕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

但后来,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解释有了改变。1917年2月21日,孙中山在《民权初步·序》里写道:“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1924年,他在发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进一步解释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孙中山最初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没有查考到其他出处,但“民有、民治、民享”这“三民主义”孙中山自己也承认是借用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之语。

 

《民权初步》序

  

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中华土地,世界之至广者也,亦世界之至富者也。然而以此至大至优之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也。

  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岂天生而然耶?实异族之专制有以致之也。在满清之世,集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是人民之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夺净尽,至二百六十余年之久。种族不至灭绝亦云幸矣,岂复能期其人心固结、群力发扬耶!

  乃天不弃此优秀众大之民族。其始也,得欧风美雨之吹沐;其继也,得东邻维新之唤起;其终也,得革命风潮之震荡。遂一举而推覆异族之专制,光复祖宗之故业,又能循世界进化之潮流,而创立中华民国。无如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民国五年已变为洪宪元年矣!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今后民国前途之安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之发达如何耳。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今民国之名已定矣。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而革命之功亦以之而毕矣。此后顾名思义,循名课实,以完成革命志士之志,而造成一纯粹民国者,则国民之责也。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而实行其权者,则发端于选举代议士。倘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实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然则何为而可?吾知野心家必曰“非帝政不可”,曲学者必曰“非专制不可”。不知国犹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自西学之东来也,玄妙如宗教、哲学,奥衍如天、算、理、化,资治如政治、经济,寿世如医药、卫生,实用如农、工、商、兵,博雅如历史、文艺,无不各有专书,而独于浅近需要之议学则尚阙如,诚为吾国人群社会之一大缺憾也。夫议事之学,西人童而习之,至中学程度则已成为第二之天性矣,所以西人合群团体之力常超吾人之上也。

  西国议学之书不知其几千百家也,而其流行常见者亦不下百数十种,然皆陈陈相因,大同小异。此书所取材者,不过数种,而尤以沙德氏之书为最多,以其显浅易明,便于初学,而适于吾国人也。此书条分缕析,应有尽有,已全括议学之妙用矣。自合议制度始于英国,而流布于欧美各国,以至于今,数百年来之经验习惯可于此书一朝而得之矣。

  此书譬之兵家之操典,化学之公式,非流览诵读之书,乃习练演试之书也。若以流览诵读而治此书,则必味如嚼蜡,终无所得。若以习练演试而治此书,则将如#蔗,渐入佳境。一旦贯通,则会议之妙用,可全然领略矣。

  凡欲负国民之责任者,不可不习此书。凡欲固结吾国之人心、纠合吾国之民力者,不可不熟习此书。而遍传之于国人,使成为一普通之常识。家族也、社会也、学校也、农团也、工党也、商会也、公司也、国会也、省会也、县会也、国务会议也、军事会议也,皆当以此为法则。

  此书为教吾国人行民权第一步之方法也。倘此第一步能行,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权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语曰:“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吾国人既知民权为人类进化之极则,而民国为世界最高尚之国体,而定之以为制度矣,则行第一步之工夫万不可忽略也。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如是,以我四万万众优秀文明之民族,而握有世界最良美之土地、最博大之富源,若一心一德,以图富强,吾决十年之后,必能驾欧美而上之也。四万万同胞行哉勉之!

  民国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孙文序于上海

 

那么,林肯是何时提出“民有、民治、民享”这“三民主义”的呢?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国家公墓揭幕仪式上发表了此篇演讲,哀悼内战期间葛底斯堡战役阵亡的将士。在这篇不足242个单词的演讲中,林肯精准地定义了人民政府的性质,即“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孙中山在解释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时多次提到林肯的这句名言。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她孕育于自由之中,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我们正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就是要考验这个国家乃至任何坚信自由和平等的国家能否长久生存下去。现在,我们在内战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就是要从这个战场上奉献出一块土地,作为那些为国家生存而在此阵亡的将士们的长眠之地。我们这样做合情合理,恰如其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奉献不了什么,我们不能让它神圣,我们不能让这块土地成为圣地。那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勇士们,不管活着的还是死去的,已经神圣了这块土地,这是我们卑微的力量远远不能及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说的,世界并不在意,也许很快就会被忘掉;但发生在这里的英雄们的壮举将永远被世界铭记。

对我们这些活着的站在这里的人们而言,我们应该把自己奉献给先烈们的未竟事业,勇士们在这里奉献出自己的最后一息,他们的光荣牺牲也增强了我们为他们所追求的事业的奉献精神,我们在此立下誓言,决不能让将士们白白死去;要让这个国家重新获得自由;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刘植荣译)

其实,“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也不是林肯首先提出来的,在林肯500年前,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约翰·威克里夫(1331-1384)就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在他英译的《圣经》序言里写道“本《圣经》赞成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根据笔者目前的考证,“民有、民治、民享”这“三民主义”至少在630年前就被宗教学家提出了,150年前林肯也是借用宗教著作里的这句话,而100年前孙中山则又是从林肯那里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