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压力加大,政策不能单靠发行货币


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10月份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3%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5.9%

CPI再度回落,并创5月来新低,PPI继续低迷,没有改善迹象,再次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通缩隐忧,不仅经济下行的压力没有减轻,而且政策的作用似乎也显得动力不强,如果不在政策上继续加码,并通过新的政策的刺激和影响,使已出台政策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释放,那么,此前已出台政策的作用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如果美国12月出台加息政策,还会导致国际资本的加速外流,并进一步影响政策作用的发挥。所以,必须顺应形势,依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宏观政策作出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

CPI来说,表面上是猪肉、蔬菜等价格持续趋缓,影响了CPI走势,也使得CPI再度出现回落。实质上,还是国内需求不足,特别是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同时,由于股市出现严重震荡,导致广大中小股民不仅没有能够从股市上赚到用于消费,反而使手中的钱出现缩水。自然,也就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

PPI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不仅导致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因价格过低而困难加剧,也使得为这些行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难以摆脱困境,甚至被迫停产或歇业。而这样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稳增长政策的作用还没有能够有效传导到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当中。特别是投资政策,可能还没有真正落地,或落地的效果不佳。如果任凭政策作用的自我发挥,可能会影响到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通缩隐忧的再度加重,必须对现行政策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稳增长理念。尤其是过度依靠货币政策的理念,必须加以适度调整和改善,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的作用。

在货币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上,重点应放在如何应对美联储加息方面。因为,按照美国最新披露的就业状况,美联储12月加息的概率大大提升,普遍认为加息的可能性大于70%。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调整和优化货币政策来加以应对,避免流动性恐慌,避免对稳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除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之外,一旦美联储决定加息,就应当迅速出台“双降”政策,且需要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附加定向降准、降息等力度更大的政策。

同时,要根据10月份经济数据不佳的状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要知道,自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变得越来越积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却显得十分稳健,基本偏移了宏观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而在政府投资不能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就显得作用有限。所以,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把减税和加大企业加速折旧力度、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和设备引进的企业给予免税或财政补贴、加大公共领域投入力度等,作为稳增长最直接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为了改善内外需求,可以继续加大对汇率政策的改革力度,扩大汇率弹性。需要注意的是,对汇率弹性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扩大,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起大落现象。从总体上讲,应当通过汇率弹性扩大,使人民币出现阶段性、慢节奏、持续性的贬值,以此来刺激出口,并有效增加国内需求。

考虑到年底即将到来,中央和地方都要对明年的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明年在财政政策上将如何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基本的建议是,在有效盘活存量、减少财政资金“沉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应适当扩大赤字,增强财政投入对经济的作用,以缓解货币政策的压力。同时,要加大财税改革力度,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的角度,对现行财政政策、财税体制、分配机制等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对可能出现的通缩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基于当前经济的特殊情况,也只有通过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稳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