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地方国资入市将成股市灾难


媒体报道,近日,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3年地方国企资产有55.5万亿元,而资产证券化率总体而言不到30%,未来几年很可能会有近10万亿的资产入市,这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

剔除已经资产证券化的30%资产,10万亿将占剩余地方国资的25%以上,整个地方国资的证券化率也将达到50%左右,听起来,很是美好,也非常乐观。但是,笔者认为,果真达到这样的结果,并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地方国资10万亿上市的目的,那对股市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们说,实行资产证券化,确实是未来国企改革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地方国企,如果能够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资产的增值和管理的规范,毫无疑问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地方国资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不现实。

首先,股市是否有这样的承受能力,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众所周知,近几年来,由于承受能力问题,股市已经多次暂停IPO。尤其是此次暂停,更是让企业和投资者产生许多担心。要知道,等待了多年、排了很长时间队的拟上市公司,尚有近千家。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准备上市,那么,股市何时能够恢复上市,又能够容纳多快的上市节奏,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除地方国资之外,还有大量中央企业、中央国有资产等待上市,特别是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企业,都在抓紧进行资产整合,随时准备提交上市申请。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企业整体上市的条件,显然要比地方企业好、比地方国有资产质量高,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那么,优先上市,就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第三,作为股市主要力量的民营企业、民营资产等,是否会在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上市步伐加快后,就放慢上市脚步,不再谋求上市,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必须看到,面对日益加重的融资负担,多数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和民营资产,都对上市有了浓厚兴趣。因此,未来几年,也是民营企业和民营资产上市的集中期。自然,也会与国企上市和国有资产证券化形成有效的竞争。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在地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中,具备上市条件的比重并不高。尤其是市、县两级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更是质量很差、效益很低。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必须完成的目标,那就会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弄虚作假,再次演绎前些年那样的包装上市之风。到时候,就会有大量劣币进入市场。显然,这也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们并不反对地方国有资产实行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也不只是上市一条路。实际上,对地方国资、尤其是市县两级国资来说,更有效的办法还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资产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在此基础上,再积极谋求资产证券化。而不是根本不具备条件,就想通过资产证券化、通过上市去拿股民手中的钱。

必须注意的一个事实是,股市与企业应当是双向联动、互相促进,股市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企业也必须为股市输送真正的血液,让投资者能够对股市前景充满信心,对上市公司充满信任。如果单纯看到股市融资的作用,而看不到上市公司对股市的作用与影响,从而过度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是不利于股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更不可能实现可持续。

地方国资能否进入股市,一要看国资本身的质量,二要看股市的承受能力。眼下的股市,是不具备过多资产的涌入的,是需要把握好入市的节奏的。尤其是国企整体上市,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相当大的。而地方国资作为资产质量一般的资产,更需要把握好进入股市的节奏。尤其在推行注册制以后,更要注意公司的资产质量、注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真正优质的企业和资产送向股市。

对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而言,在对地方国企和国资改革寄予厚望、提出建议时,也不能只看企业和政府的需要,而必须全面分析、客观看待,把问题想篮球很周全一些,尤其不要只算理论账,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产生误导作用。否则,真的让10万亿地方国资上市,会给股市带来一场灾难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现实的充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