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聪明人排行榜,梅长苏只排第三


 

不管是小说或者电视剧,绝大多数人看完之后都会觉得,这个梅长苏真是聪明绝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玩弄皇族显贵于指掌之间,如同探囊取物;翻云覆雨,整个金陵都如同是其手中的棋局。可我心中有另一个“琅琊榜”——《琅琊榜》中的聪明人排行,究竟谁是最聪明的人?

高湛第一,其智如

说这位大内总管是《琅琊榜》第一聪明之人,并非是作者标新立异,也绝非空穴来风,且看我给诸位看官慢慢分解开来。

从表象上来讲,正如梅长苏所说,自古伴君如伴虎,尤其是能在像梁王这般猜忌心极重的帝王身边安然无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高湛之聪慧可见一斑,绝非常人可比。只有对梁王的本性了如指掌非知进退,擅取舍,明是非,懂权衡,识大体者所能为。以上这些智力因素,通晓其中之一都不失为聪明人,何况高湛几点全中。

更难能可贵的是,宦官即使做到了大内总管,也不过是个奴才头子。所谓的“奴才”就是全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唯主子的命令是从,何况是对待皇上,当然言听计从,理应连丝毫的质疑都不应该有。但这位高公公胸中自有丘壑,对于大是大非,孰轻孰重了然于心,并积极促成大局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可见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忠义如果由着皇上的脾气,虽然一时能够获得陛下的欢心,可事实终会浮出水面,选择了助纣为虐,阴谋一旦暴露,背黑锅的还是自己,甚至还会陷君上于不义,落下千古的骂名。所谓忠者,忠上为下,忠君更次之,只有忠于真理,忠于公义,忠于光明才是天地大道。高湛这样的风骨,在历朝历代宦官之重都是极其罕见的。

表面上这位大内总管在皇帝面前毫无主见,曲意逢迎,溜须拍马,奴才嘴脸尽现。可大家可曾注意到?太子得势时,皇上每每问及朝事,高湛一概模棱两可;誉王得势时,依然对政事的看法不置可否,每次都不回给予正面回答,得一手好稀泥。因为高湛心里清楚,太子和誉王是一路货色,五十步笑百步,枣木杠子一对,不管谁对谁错,谁是谁非,都不过是在争权夺利,巧取豪夺。他们俩谁做了太子当了皇帝都跟当朝这位梁王陛下并没有大的差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起码梁王疑心重,只在于对待威胁自身权威人,他称得上阴险,但并不昏庸,对待普通人面子上还是过得去的,对于国家的治理也还算看得过去。只要不触及皇权,他也不会下狠手。但太子和誉王就不同了,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没有底线。所以这时候谈论朝局是一件危险和令人绝望的事情,不管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都是暗无天日。

索性不如明哲保身,闭口不言。皇上也说过:“你这个老东西,嘴里从来都没有一句准话”。可后来靖王上位的时候,皇上问高湛信不信梅长苏就是林殊,高公公深知此事的严重性,略一思忖,随口答道“我不信”“因为如果他就是林殊,以靖王的脾气,是万万不会把他送进悬镜司的。”一语中的,让皇上立刻打消了对靖王的猜忌。当时夏江垂死挣扎,指认梅长苏就是林殊,虽然凭借梅长苏和靖王的极力争辩皇上已经没有开始那么激动,但心中仍有疑虑,这时他私下里问高湛的看法就是明证,也可见此时高湛的回答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高湛一向不论国事,不涉党争;二来如果皇帝身边只剩下一位可以相信的人,必定就是这位高公公了。高湛站在皇上的立场上,从靖王的本性来分析,令人心服口服使梁王立刻打消了心中的疑惑,因为他自认为最了解自己这位皇子了,以他的倔脾气,如果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恐怕牺牲自己的性命都要护着他,更何况是让只身一人进入九死一生有去无回的悬镜司。听完高湛的分析,梁王的态度立刻大变,即刻命蒙挚强行拿下夏江,查封悬镜司。梁王就是到了死的那天估计也想不到,自己身边这位看起来一脸和气,没有任何主见的大内总管,竟然是促成靖王上位重审赤焰旧案的功不可没的功臣。高湛的智慧就像空气一般,时时刻刻萦绕身侧,反而让人感觉不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意志生生地被忽略掉了。之前一直三缄其口,关键时候口中却有了准话,而且掷地有声毫不犹豫高湛对时局的了解,对时机的把控可谓登峰造极,其智如斯,何不令人赞叹!

静妃第二,其智若水

把静妃排在第二,因为在皇宫内外纷繁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中,一个安安静静的医女,一个普通的嫔妃,却能外安其子靖王,内据阴险狡诈的皇后和越贵妃,于刀尖火海之间游刃有余。在揭发“小新”一案中,通过小新过于激动的表现,略一思忖,就能准确判断出小新是誉王与夏江实施整个“离间计”的关键,推理密不透风百无一漏,合情合理;仅凭知道有人要用“丝绕”就能迅速将其和当时正在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进而迅速推知郡主霓凰有难,并且找出当时她所能找到的最可能帮助郡主的人——莅阳长公主。这样的智力不可谓不惊人,可见其思维之缜密绝不在梅长苏之下。

说静妃高明还在于她柔弱似水,却能以柔克刚,看似无所作为,却无所不为。在与皇后和越贵妃的争斗中,始终镇定自若,处处机变,发现小新是奸细暂不揭发留作后用如是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之后对靖王只字不提掩藏得天衣无缝也如是。

而皇上能被她伺候地服服帖帖,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讲,一有压力就想着去向她倾诉,而她却几乎什么都没做,只是尽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与皇后娘娘越贵妃的处心积虑相比,她的不争不抢反而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安安静静却已水到渠成,这其中的无为之为,不争之争何其高明又毫无刻意。

看似不争,其实她放弃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核心的利益和原则始终都牢牢抓在手中,她只是深刻地明白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

九安山之围,梁王在暴怒之下感叹誉王这个逆子竟然终于是反了,已经方寸大乱,整个狩猎的队伍乱成了一锅粥,人心涣散。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时候的静妃做了一件事,看似毫不起眼,足见其之镇定和周全:他亲自到各营盘通知大家做准备,并安排言豫津召集各府可用来抵抗叛军的人员。水之至柔,柔而不弱,无孔不入

梁王的寿辰是梅长苏、太子以及众多有良知的文武官员与皇上最后的决战,此事关系皇帝最在意的颜面,非同小可,之前即使是长公主也犹豫再三,因为一旦提起必然是天翻地覆,震动整个朝野。面对皇上的暴怒、指责甚至侮辱,静妃并没有退缩,反而亲自到养生殿安慰梁王,令梁王感到震惊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其胆识恐怕是前皇后都难以望其项背,七尺男儿也无不钦佩吧。水乃天下之至柔,以胜刚强。

梅长苏第三,其智如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

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梅长苏这个名字本身已意味深长。梅花只有在经历了漫长的严寒之后才能绽放出惊人的美丽。而之前的父帅林燮曾化名梅石楠,林殊化名梅长苏以“梅”为姓,既可隐人耳目,又不会造成易姓对父辈的不尊,用心良苦。“长苏”既是宣示走出地狱之人从此已醒,又是对自己的警示——既然活下来了,就不能白活,理应“长苏”时时警惕,谨记父兄冤死之仇,兄弟同袍之谊。

从林殊到梅长苏,是先置于死地而后生,是雄狮梦醒,声闻于天,归来兮!这就注定了梅长苏的生命必定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因为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梁王也渐渐垂暮,而他的愿望只有在梁王在位的时候才能够实现。

梅长苏必然十分珍惜自己活着的每时每刻,都将之化为实现心愿的动力,8万赤焰军冤死,而自己活了下来,当不辜负众人之所望!火寒毒虽祛,却身体羸弱,命悬一线,时日无多,他实在是等不起了。这诸多的限制也注定了梅长苏的所作所为无法顾全太多尽善尽美。

麒麟才子,占据琅琊榜榜首多年,梅长苏的智慧自不言而喻;麾下江左盟,控制了大半个江湖的势力;重返金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手扳倒如日中天的太子和誉王将本无机会上位的靖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推上至尊的宝座。这一切都不可谓聪明到了极点。

而问题就出现在这个“极”字。刀者易折,虽然锋利,但是难免有所损伤,难以保其周全。《道德经》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过犹不及。梅长苏虽聪明,其过有三:

其一,梅长苏重新布置了自己的园子,邀请夏冬师兄妹、蒙大统领、言豫津等来参观,他也知道誉王一定会不请自来,其间还玩了一个险招:让大家满园子随意翻找藏起来的“广陵散”曲谱。要知道他的园子里可是有暗道直通靖王府的。肯定有人会说,这叫艺高人胆大,他知道不会有人发现暗道的。这种辩解毫无说服力,并且是一种马后炮式的回应,看完了剧情,自然知道结果确实没有被发现。但是,万一被发现了呢?这将会将之前的一切毁于一旦,机关算尽太聪明。这招险棋走得很花哨,而且毫无必要,它能用来说明什么?说明梅长苏的高明吗,显然不是,要知道这几乎是在用所有的筹码在赌博,可谓是拿自己和靖王等所有同胞的命运和理想在豪赌,未免太过儿戏。没有被人发现,只不过换来一个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虚名,而一旦发现将是死局。假使他低调处理,没有外人知道这条密道岂不更加稳妥?这是一招很多余的臭棋。

其二,在被夏江囚进悬镜司的时候,梅长苏表现得太过狂妄,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有意激怒夏江,致使夏江对其下了狠手,逼他服下独门剧毒“乌金丸”,这可是只有夏江才有解药的毒药,如果不能解毒七日后必死!难道这就是梅长苏想要的结果?不要跟我说梅长苏已经事先知道自己体内的火寒毒可以解毒,这是狡辩,梅长苏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怎么可能知道?后来多亏皇上下令查封悬镜司。而且巧合在夏春要在被捕前完成夏江的命令杀死梅长苏的时候夏秋正好经过,梅长苏才得以拖延时间,挨到飞流赶来。难道这也是梅长苏事先设计好的?所有的巧合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断了,梅长苏必死!如果他就此陨落,靖王怎么办?赤焰旧案怎么办?父帅和表兄的冤情怎么办?就因为自己一时的狂妄,断送掉所有人的理想和希望,使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这也是梅长苏所要的结果吗?此为智者所不为。

其三,明知自己生命垂弱,还要强行高强度工作,致使最终随军有去无回,年轻的使命就此陨落。有人说梅长苏本就是一场烟火,你又如何强求其盛开得长久?话虽没错,但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点,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辜负霓凰君主的一番期待。难道只有建功立业对于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吗?为此就可抛下友情、亲情、爱情而不顾?为了天下人没错,为了天下人就一定要负心上人,要负身边人吗?此为智者所不为。

有此三失,梅长苏虽智,难辞其咎。

纪王第四,其智如愚

有心人都不难发现,纪王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傻,既然本身没那么傻,却表现得那么傻,那么原因只有一个:他在装傻。

三国时期,诸侯混战,枭雄刘备无有尺寸之地可以容身,不得已投奔曹操暂居。然而曹操知道刘备胸有谋略,加之有关张二将铁心辅佐,必不会久居人下。曹操手下多有谋士建议曹操擒而杀之以绝后患,只是曹操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刘备深知此理,告诫二弟要谨慎低调行事,甚至在自己院中也不能高声说话,让外人觉得自家兄弟狂妄,被人找着了把柄。自己则日日担水挑粪,种菜养花为乐。这是装,装自己胸无大志。

吴越之争,越国战败,勾践被囚禁在吴国,后来传言勾践疯了,日日睡卧在猪圈里以猪为伍,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头猪。吴王不信,前去探个究竟,勾践竟然以猪粪为食,吃得津津有味。这是装,装自己已经毫无用处,必然复仇无望。

身为皇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好的侯爷,不好好做些事情,却终日堕落在歌舞词律里,纪王装傻自然也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自己的皇兄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疑心病患者,总怕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篡夺自己的王位,为此,甚至连自己的皇子贤王挚友忠臣都不惜处死,何况是皇弟?如果纪王稍稍有所举动,都会被认为是在挑战皇权吧。纪王沉溺音律歌舞,只不过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懒散之人,无心权利地位。他把自己装得胸无大志毫无作为,只是为了保全性命,留得残躯苟延,或许日后还有他用。

其次,当年赤焰之案判下之后,整个朝野仁人义士一寒心,装疯卖傻的又岂止纪王一人,当年叱咤风云的言候也是从此不问政事,整日沉浸在炼丹修仙之中。音律歌舞也好,炼丹修仙也罢,都不过是无奈之举,也是不愿与谢玉夏江之辈同流合污,加上太子和誉王争权夺利,朝廷一乌烟瘴气。倒不如听几首曲子,看几台歌舞来的有意义,打打坐,炼炼丹来的自在清静,还能躲过大头症疑心病重症患者梁王的猜忌和迫害,岂不美哉。

纪王之智慧,看似大愚,其实大智,也恐怕只有这样梁王才会对他网开一面。之所以还保有一份信任,不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毫无威胁是一个沉迷声乐“懒散”之人吗?

当初趁乱留下祁王的遗腹子,可见纪王义气未泯,公正之心未泯。留下庭生,也算给这位冤死的贤王留下一脉香火,忠良有后,可暂告慰英灵,此其一智也。

看似遁世,沉迷歌舞,偶尔遇到可为之事,看似糊里糊涂之间星星点点点化真相,加上梁王对他没有戒心,必然信任,促成局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如夏江之案,虽然梅长苏布置精妙,豫津也机智精灵,可是如果说纪王真的认为这所有的都是事实和巧合,恐怕太低估了纪王的智力。恐怕他也心知肚明多少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乐见其成见机行事罢了。看破而不说破,此其二也。

梁王寿辰之上,众臣附议长公主重审赤焰旧案的提议,此时大局既定,自然应当再加一把柴火,助其形成燎原之势,让梁王毫无退路。此时的纪王面对梁王的指责毫不退缩,有勇有谋,此其三也。

有此三事,谁言纪王无智?恐怕是自己眼拙吧。

作者:希夷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识别二维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