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微软公司的竞争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
1)尽早进入大规模的市场,或以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足够好的(不是完美无缺的)产品促进新市场的形成。
2)不断改进新产品,定期淘汰旧产品。
3)推动大批量销售,签订专有供货合同,保证公司产品继续成为行业标准。
4)目标不是收入最大化,而是与消费者、软件开发商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建立战略关系,支配标准意味着支配这些关系网络。
5)集成、拓宽并简化产品以进入新的大规模市场。
6)不断收购有前景的新公司,保持微软在市场地位上的持续优势。
7)紧盯对手,后发制人。在微软每个团队都有一个假想敌,每年的目标都是针对假想敌而设置的。微软的很多产品都是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来并获得市场成功后,才开始进入该领域。微软动用其庞大的资源,开发胜过对手的产品,最后打败竞争对手获得成功。
微软公司的竞争模式,是带垄断性的、联盟性的和针对性的,因而也是有效的。
微软公司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竞争史,甚至是一部战争史,如下图所示。
透过借力IBM战略,微软公司获得了生存和扩张的基础,而后,通过一系列的价格战、标准战、收购战、捆绑免费战,相继干掉莲花战役,咬住苹果战役,击溃网景战役,为微软公司削平了前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山头,使微软在电子制表,图形界面,浏览器方面形成了市场统治地位。对于当时刚诞生的谷歌公司,微软认为花20亿美元收购它“太贵”了,因而选择了放弃,这可能算是微软一个失败的决策。如今为了抗衡迅速做大了的谷歌,微软必应(Bing)每年需要投入55亿美元才能换得必应30亿美元的营收,而进入搜索领域对微软还可能是一个跳不出来的陷阱。
1999年的微软,无限风光在顶峰,股价最高到58.72美元。那时候苹果濒临破产,IBM刚刚走出亏损泥潭。但是,从2000年创始人比尔·盖茨离开去搞慈善之后,微软公司也开始走上成长停滞和持续的下坡路。微软股票最初发行价为21美元,从2000年开始,微软的股价大部分时间都在22美元和32美元之间浮动,这对拿着期权的管理者和员工,已经几乎起不到什么激励作用。
微软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建立起全球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标准。但是,长期以来,微软的根本战略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下图是微软从75年至今的转型示意图。自从采取“借鸡生蛋”战略成功后,微软公司一直采取的是“模仿超越”战略,最核心的视窗操作系统在近些年没有明显创新,倒是走上了与市场相悖的技术化道路,搞得越来越复杂和功能浪费。没有出现像苹果手机一样的划时代的吸引人们眼球的创新。
在和微软的竞争中,以前苹果输了!而今的苹果熟了!苹果已经取代微软成为全球最高市值的科技公司。战略转型期的微软寻求创新突破,欲进入手机、移动互联网、游戏机等领域。2011年2月,微软宣布同诺基亚合作,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将作为诺基亚主要的智能手机平台。2011年5月以85亿美元现金的天价收购Skype,向互联网转型。曾经创造辉煌历史的世界级公司微软正在处于艰难的转型期。
微软公司的竞争模式
评论
3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