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日记(二十五):幸福不是物质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我想大三的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接下来的一年中,你们必须要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往大了说,你们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将决定你们人生未来很大一部分时间的快乐与否。

对于大多数缺乏阅读和思考习惯的同学而言,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在过去三年的大学生活中,你们几乎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现在突然要求你们做出这些关键的决定,难免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这里有我的责任,有你们父母的责任,也有教育的责任。在过去几年中,由于能力所限,我没有能好好地开导你们。关于幸福的答案,我虽然一直有思考,但仍然还在摸索之中,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供你们参考。你们的父母之所以也有责任,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进入大学之后,你们就应该独立了,因而他们过分相信并尊重你们的决定。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你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在这里荒废了几年大好青春。关于生命和生活,你们一无所知,甚至都还没来得及思考。当然,这可能更多的应该归咎于教育的失败,而不是你们父母的责任。

为了弥补我的过错,我决定要给大家讲两个故事。稍有阅历的同学,可能之前也会有所耳闻。无论如何,且耐心读下去,让我再啰嗦两句。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霍华德金森的毕业论文,1988年他为了完成论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而向市民派发了一万份问卷调查,收回了五千二百余张有效回答。其中,有121人认为自己幸福。他对这121人做了调查分析,发现50人是“成功人士”,幸福感源于事业的成功。另外,还有71个幸福的人,他们之中有家庭主妇、卖菜农民和小职员等,还有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于是,他得到了两个结论,幸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淡泊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然而时过境迁,二十年之后当他再对这121名幸福者进行调查的时候,他发现过去50名成功者中,只有9人因事业的一帆风顺而感到幸福,其余41人都因为事业的挫败而改变了当初的想法。相反,那71个平凡的普通人,除2个过世之外,其余69人都坚持自己二十年前的选择,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所以霍华德博士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霍华德说:“20多年前我太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还把这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传达给了学生。在此真诚地向我的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自己的切身经历。当然,我的故事没有霍华德精彩,但是我的童年却是非常快乐。我出生并成长于农村,记得夏天的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顶着烈日阳光一起到河里摸鱼,后背都晒蜕皮了,仍然流连忘返。我们也会一起相约到山上盖茅棚乘凉,然后到邻居的地里挖地瓜,设计陷阱抓小鸟,然后烧火考了吃。在山里面拔竹笋、捡蘑菇、摘茶果,虽然没有饼干和巧克力,但是漫山遍野的野莓、板栗和杜鹃花,都是可供我们采摘、玩耍、食用的花果。那个时候虽然贫穷,但是每次回忆过去,满脑子都是快乐和激动。

罗素先生说:“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就会快乐,我们觉得人类也应该这样”。对于这个观点,我只能赞成一部分。我觉得人类应该超越动物,即便食不果腹,我们也能自己创造快乐和幸福。

财经系的学生,更容易被专业知识误导,因为福利经济学往往总是将效用与消费联系在一起,或者效用干脆就是消费之后得到的满足感,经济学或者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效用最大化。然而这个效用最大化却没有包含物质消费以外的精神满足,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我在叫了我女儿上万次“爸爸”之后,在听到她第一次明确叫我“爸爸”时,那种激动的手舞足蹈的幸福感,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我在过去几年叫她“爸爸”的次数,可能要远超过她这一辈子将叫我“爸爸”的次数。这种不计代价和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的幸福收益,经济学目前为止是很难量化和考虑的。然而,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幸福。

读高中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的答案是考个好大学,赢得亲朋的赏识。读大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的答案是找个漂亮的女朋友,赢得同学的青睐。读研究生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的答案是发篇好文章,赢得同学的尊重。工作之后,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的答案是想要个女儿,一辈子做我的小情人。所有的这些幸福感,都与财富无紧要关系。

对于拾荒的人而言,马云坐着豪车从他旁边经过,大体是不会引起他的注意的。但是,如果另一个拾荒者拾到的东西比他多,是可以赢得他敬佩的目光的。

罗素先生说,当一个人有了健康、衣食、工作、爱情、家庭和同行的尊重之后,他仍然感到不幸福,那么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这样的标准并不高,并不是与物质成正比,是可以通过诚信、友善、勤劳和敬业获得的,这也是我对幸福的理解。

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