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打造国际奢侈品牌的历史和文化优势
按照世界标准,一个国家的国民平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奢侈品的消费群体。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所以即使那百分比很小,但实际数量也是惊人的。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刚露端倪的时候,就有一些品牌进入中国以期待市场的发展。这些品牌大多把自己包装成为国际顶尖一流。但随着人们对于国际的时尚潮流了解越来越深刻,人们渐渐发现,那些先前进入中国的原本认为的顶级品牌,在其本国不过是普通的大众消费品,最多也不过就属于中端。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皮尔·卡丹,在本国这个牌子是很普通的,因为它进入中国很早,差不多也快20年了,曾经一度被包装成了成功人士的专属品牌。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与此相似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比如在中国广受追捧的宜家。这个来自北欧的品牌在西方一直的定位是:面向大众的家居用品提供商。受到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欢迎。而在中国,这个原本为那些单身汉服务的家具品牌,却成为了一个时尚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代言,一个店面的搬迁竟然吸引了无数白领竞相帮忙,以显示自己对于这个品牌的“死忠”。
西方的灰姑娘嫁到中国成为了公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被概念所包裹的西方商品并不都是名实相符,一个品牌想成为真正的奢侈品并不仅仅在于华丽的广告和自我的宣传。
在中国,来自于西方的绝大多数奢侈品品牌,仍处于一种卖方市场的状态。中国的奢侈品热,一方面是因为关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从侧面引导了民众对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状况的关注。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对于成功人士的认知,往往从外在的消费水平进行判断。
有人认为,中国远远没有做好接受奢侈品消费和生产的准备。所以,中国的自有品牌中,几乎没有能称得上奢侈品品牌的。而西方的品牌在中国由于是卖方市场,所以一直坚守着自己高傲的情绪,从未进行过对中国本土化转型的尝试。
中国因为商业文化的缺失,一直没能塑造出本土的奢侈品品牌。中国的企业家大多心态比较浮躁,总想着能一夜暴富。没有耐心去长远地考虑一个品牌。而奢侈品要的就是一个积淀。再有就是中国商家讲究市场占有率,总想着从一个人身上赚一分钱,全中国就是多少。而奢侈品要做的就是坚持小众的高端市场。所以中国的品牌到现在也没有能进入奢侈品领域的。
但是,中国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十分适宜高端品牌的缔造,它能给一个品牌提供的背景和故事的空间是巨大的。这样深远的文化底蕴将给中国的奢侈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异常丰富的品牌内涵。以中国的发展速度,相信将来中国不仅是世界奢侈品主要的消费和制造地,一定也会产生出众多自有的奢侈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