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之一)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1]
马克思认为商品作为交换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商品这种交换价值质的无差别属性,使货币成为其它一切商品价值表现形式成为可能,这一观点应该是经济理论界较早关于经济货币化的理论表述。马克思认为,体现商品在交换价值上表现出的质的无差别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包含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根据这一论述,货币可以被认为是一定时期内人类无差别劳动总量的价值表现形式,理论上而言,这种价值表现形式必须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匹配,才能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马克思这一论述提示我们,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一些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由于其稀缺性而导致的价值增值所表现出的货币化、一些存量资产由于虚拟经济发展而表现出的货币化,都会增加社会货币化供给形态的总量。这些新增的货币化形态分摊到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当中,会推动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物价的不断上涨。为了使商品的价值货币形态——物价保持稳定,克服自然资源货币化以及存量资产货币化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可再生的生产要素——活劳动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将经济发展动力转向依靠科技和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轨道上来。
    1.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凡是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因而,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一般,而且要表现一定数量的价值即价值量。”[2]
马克思这一论点提示我们,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价值一般表现形式的货币,既要有体现商品价值一般表现形式的普遍购买力,同时货币供应量又要与商品价值总量相适应。如果货币供应过多,必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从而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损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量过大并不一定表现在实体经济通胀指数CPI上,而是通过资产价格(如股票、房地产价格等)上涨体现出来,由于虚拟资产价格上涨最终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虚拟经济竞争规则影响下,虚拟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最终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从而给实体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2.货币成为抽象劳动的代表是有条件的
  “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总是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同时又总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产品。因此,这种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3]
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虽然货币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表现形态,但是这种货币并不是虚无的,其必须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做支撑,否则,货币的购买力就会受影响,由此会导致货币危机乃至金融危机
      3.价值形式的缺点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第一种形式的等式的总和构成。”[4]
这一论述提示我们,在现代货币经济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在于与货币购买力相对应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商品本身所含有的价值。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一国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一般等价物出现的新变化
“商品本性的规律通过商品占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另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独特的社会职能。这个商品就成为货币。”[5]
从目前经济实践来看,马克思这一论述与目前实际情况有些差异。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已不是商品而是由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发行的具有强制购买力的以纸币或电子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价值符号,由于纸币或电子货币流通速度与黄金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如果货币投放过多,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货币总量就会超过商品价值总量,由此会形成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体系下,要使信用货币正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关键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将货币发行控制在适度规模之内;二是考虑货币的流通速度。从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来看,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又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使得美联储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占有其他国家商品的价值,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在贸易上所呈现的单边商品输出特征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稳定和提高本币价值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本国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应,使本国货币逐渐成为世界货币,具有购买全球商品的能力。
    5.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得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6]
    在传统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与价值内部的对立,最终表现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与价值形式表现形态的货币之间的对立,使得商品与商品之间使用价值的交换转变为商品与货币、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交换形态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上述两个交换阶段之外,还出现了货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即虚拟经济形态下的交换。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要求在信用货币条件下,政府对于货币的供给数量在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前提下,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价值得不到体现,由此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映,最终使经济发展通过总量收缩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形态与货币供给的均衡。当然,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则会引起商品价值的虚增,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造成伤害。在虚拟经济形态下,货币与货币的交换特征,要求货币管理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货币吸附作用,又要考虑货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流动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
    6.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7]

这一论述提示我们,虽然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态,但是决定商品价值的根本因素还在于提高商品自身的价值。因此,决定一个商品生产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取决于该商品的产品质量以及技术领先程度和市场需求潜力等因素,而不在于通过提高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来增加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商品价值。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5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7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8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0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0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1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