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君 贾同领
《弟子规•余力学文》是分叙的第七部分,主要是应该德才兼备的介绍。
在古人看来,“德才兼备”是德在先,德是最重要的。是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行为规范后,如果有余力才去学文。现在我们看到的环境好像全变了,想学的、交流的都是属于“才”的部分,真正对于“德”的学习和研究少之又少。
古人读书是志在圣贤,受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现在人读书是志在赚钱,学习各种如何赚钱的方法和工具。两者有了不少的差别,但不论怎么样,去“学文”还是比啥都不学好些的。
9、从哪里拿放哪里去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原文解释】摆放书籍的时候,要把他们放到固定的位置。每次阅读完毕,都要把书籍放回原处。
这一条不能再简单的要求,有多少人真正做得到?很多人习惯书随便一放,就在笔者写到这里时,看到自己的书也是摆放的凌乱不堪,很是汗颜,当下决心把这一条开始用心去遵守。
要养成“动物归原”的习惯,这是指物品从哪里拿的最后重新放到哪里去。无论用了什么东西,用完之后,要记得随手放回原位,这样于人于己都方便。企业里的领导也应该做出好榜样来影响同仁。
孙犁,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爱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他有朋友说,青年人不知道爱书,是因为住处狭小,孙犁不认为是这样。他觉得书籍虽然不是什么神圣,但阅读后应该置于高洁之处,不能因为没有台柜,随意扔在床下,与鞋袜放在一起。对书,应该爱护备至,脏了就擦干净,折皱了就弄平,读前洗手,读后放置好。
现在还有多少人对书籍如此操心费神?孙犁对书籍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待文化的态度,对待自己修身的态度。
《弟子规》中的很多教诲,都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反射我们的内心。学习环境脏乱,说明心也蒙尘;书乱堆放,说明心散乱;姿态随便,说明心不认真;话语傲慢,说明心不恭敬。
但现代人会觉得条条框框约束太多,不愿去做。这些表面上的自由,因为夹杂了内心的不良习气,就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判,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不良的习气的改变,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只要突破了这个惯性,就会感觉到,当我们言语恭敬、处处有礼貌、处处知进退,内心会非常的自在、舒服,那是一种真正的自由。习惯的培养,就是这些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从日常的事情做起,注重一些细节。
把《弟子规》带入到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生活起居对照参考,通过行为的调整,逐渐改变了习惯,进而优化了性格,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10、惜书如命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原文解释】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如果发现书籍有残缺、有损坏的地方,要马上修补好。
书读到一半,如果有人找我们,也不能随便把书一放就离开。应该把书收好,收拾整理好后再离开。收拾书也就几十秒的时间,这点时间还是能够挤出来的。
现在书到处都是,不像古代,那时候想有一本书太难了,对书的爱惜程度比我们现代人要重视的多。古代的书籍往往都是用针线所缝制的,这样来把它固定。今天科技进步了,书很紧实,很多书也就是读一遍,不容易磨损。只是一些学生的书或者词典等工具书,经常翻阅,可能会有磨损。书籍给了我们很多的知识和智慧,不能仅仅用纸张价值去衡量它,书籍也是我们的老师,应该用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它。
我们想一想,很多古人穷其一生的智慧,把好的思想留存下来,也没有收取什么版税,我们不该尊敬吗?今天虽然得到很容易,但不能忘本,要对这些书籍存有恭敬之心。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易经》,《易经》是一本很难懂的书,孔子一遍看不懂,就再看一遍,反复学习。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好几次。每磨断一次,孔子就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
当代人对书不爱惜,但更多的是有书也不读了,有篇文章曾经红遍网络,就是说当今国人不爱读书的事情。文中提到,在机场、飞机上的闲暇时刻,很少见到有人读书,更多就是玩手机、平板电脑。主要的娱乐,中老年人是打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读书成了学者的专利,甚至学者也不看书了。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史,应该和个人的阅读史息息相关的。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看一些小国家,如以色列、匈牙利等,诺贝尔奖得主并不少,这些都是因爱读书而获得了智慧和力量。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