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luàn”辨析


   父亲已是百岁寿星,喜欢安静,不爱嘈杂。当小重孙们在他的房间跑来跑去,叽哩哇啦,乱喊乱叫时,父亲总会说一句:“一边去,甭在这儿mùluàn人!”父亲年轻的时候,常有朋友到家里来,有时谝闲传,有时谈正事。凡是有大人说话的场景,遇有孩子在跟前晃悠,父亲也会说:“走远,别在跟前mùluàn人!”这mùluàn一词是陕西关中方言,父亲用的频繁。网上查询得知,mùluàn也是山东济南方言常用词。一般将mùluàn写作“木乱”。我思来想去,也很mùluàn!为什么会写作“木乱”呢?说“木”会“乱”,是何道理呢?这“乱”和“木”扯到一起,该作何解释呢?

    关键不在“乱”,而在“木”。要找到正确答案,必须还原事实真相。在关中方言中,mùluàn一词运用的场景很多。除上述两种场景用到mùluàn一词外,其他场景也会用到。比如:“我在看书,你就别mùluàn了!”再比如:“这里人多嘈杂,乱哄哄的,mùluàn的很,我们换个地方说话。”有时,不是外在的嘈杂,而是内心嘈杂,心神不宁,思虑不定,也很mùluàn。比如:“为孩子工作的事,叫人心里mùluàn的很!”“这事情理不出头绪,能把人muluan死了!”综合以上分析可知,mùluàn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受某件或某些事情影响,注意力无法集中,心神不宁,出现心智乱象。也就是说,mùluàn是一种被动的心理反应,被动的心智乱象。

    “木”字无法承受mùluàn所表达的意思。“木”字,除表意树木、木材、木器外,引申出(1)质朴,朴实的意思,比如“此人木实”;(2)呆笨的意思,比如“呆若木鸡”;(3)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的意思。比如“麻木、木讷”等。(4)性质属木的事物,比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5)金木水火土,木占五行之一。这些含义与mùluàn一词所要表达的意思不靠谱、不搭界。


    也有人说,mùluàn写作“瞀乱”。理由是,“瞀”本读作mào,陕西关中方言转音读作mù。“瞀”字的本义是“眼睛昏花”,比如“瞀眩”是眼花头晕、犯迷糊的意思;“瞀瞑”是目眩昏晕,甚至导致晕厥。从字理分析,“瞀”是因为眼睛不给力引起的问题,也有可能因此导致“瞀乱”,引发心理问题。


    在关中话里,“谋”读作mù而不读móu。我也习惯将“谋”读作mù,不熟悉“谋”的普通话发音。所以,用拼音打字,常不能准确输入“谋”字。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借用词组输入法完成“谋”字输入。比如,先打出“谋略”一词,再删去“略”字,保留下“谋”字;再比如,先打出“某人”,再删去“人”字,保留了“某”字。长此以往,也感到很mùluàn。至此,我以为mùluàn的mù就是“谋”,mùluàn理当写作“谋乱”。

    不仅读音如此,本义也当如此。谋定而后动。“谋”字本义是思虑、考虑、商议、谋划。 “谋”的意义在于增加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有时,“谋”是与他人商议,二人或多人在一起商量事情,与“诹(zōu)”的含义近似。《广雅》:“谋,议也。”《诗•小雅•苍伯》:“谁适与谋。”《国语•鲁语》:“咨事为谋。”有时,“谋”是与自己的内心商议。《说文解字》:“虑难曰谋。”《论衡•超奇》:“心思为谋。”诸葛亮《出师表》:“亦宜自谋。”无论是与他人商议还是自我商议,都需要安静、有序的环境。当环境嘈杂纷扰,必然投射到内心世界,引起内心焦躁不安,心智不清,思绪紊乱,思虑混乱。这是由外因导致的“谋乱”,别人引起的“谋乱”。自我商议时,也会因理不出头绪,没有“主心骨”、“正主意”,由此引发内心纠结,焦躁不安,感到“谋乱”在情理之中。这后一种“谋乱”,是自我“谋乱”,或者是因为信息不足困扰,或者因为情智模式困扰,或者是选择性困扰。

    方言中的“谋乱(读音mùluàn)”,与普通话中的“谋乱 (读音móuluàn)”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受嘈杂纷扰,牵引或搅动,出现被动“谋者”的心理不适和心智乱象。“谋”是目的,是主体,是中心,是要保护的对象。希望“谋”不乱,而不是让“谋”“乱”。“乱”是不希望出现的后果。相反,后者有“图谋天下乱”之意,以“乱”为持有特定目标。为“乱”而“谋”,“谋”服务于“乱”。由“乱”开始,至“乱”结束。其中,“谋”一种积极的作为,主动的作为。因此,千万不能将关中方言“谋乱(mùluàn)”,读作普通话“谋乱 (móuluàn)”。

    有人说,“谋乱”可简写作“目乱”。我觉得,这简单实惠,倒无不可!首先,“目”字读音接近本真;其次,关中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眼不见,心不烦”。在眼前晃来晃去,磨磨唧唧,令人心烦。让其回避,可解心烦。避开之后,目不乱,心不烦。其三,这可视作“目乱”的本义,其他意思可视作由此延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