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正在承受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在尽全力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也在反复思考:为什么我们公司就出了这么大的问题?
反复的思考,反复指向的是这样一个答案:做了太多华而不实、一厢情愿的事情,忽略了最基本的规则。
一个我最不能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下辖的五家子公司中,唯一一个实现了总部“一元化领导”的公司,出问题最严重(两亿本金几千万元利息都成了问题资金),可以说,是这个公司拖累了整个集团。而这个公司就在我的眼皮低下。
问题出在这家公司,根子却在总部。而我作为总部副总,不用推脱,是把根子扎歪的责任人之一。
子公司不是分公司。因为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它有自己的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因为实现了一元化领导,它的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事实上就被架空了。那么,在管理上,它也就变成了分公司。而在这个架空过程中,总部不得不护着总经理班子,包括他们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而这个过程,就是袒护的过程、纵容的过程。这岂非也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
由于“信任”就给了他们太多的资源,由于“信任”,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问题,被忽略甚至被掩盖。于是只见投入不见溢出就成为司空见惯。于是当整体问题暴露时,竟至不可收拾。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当一家公司不能在公司法框架内进行治理时,无论它多么符合管理者的愿望,最终呈现的、出来的一定是怪胎。
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所有的子公司,出问题的大小及其性质,一目了然。所有问题都能够从这个角度找到答案。
我真的庆幸,我们没有能够实现对所有子公司的一元化领导。否则,局面会比现在更糟糕。
痛定思痛,我甚至在想,最大股东(我们的角色)搞定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远不如由总经理班子搞定它们。因为最大股东用的是资本力量,总经理子能够用的只能是智慧和业绩。资本这东西,并不能必然代表专业和能力。
我们准备不足,强调最大股东权力,拿到了组阁权却没有能够建立起来能够与最大股东匹配的总经理班子。因此,我们不得不一味迁就、袒护总经理班子。否则,我们就无法确保所谓的管理权。这样以来虽然“大权”没有旁落,结果却是无法面对。
我也在想,总经理班子在整个公司体系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特质,应该由什么样的人组成,应该受到怎样的制约。总经理班子没有权、没有能力肯定是什么也做不成的,但还有一个比这些都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担当和责任心。
毫无疑问,总经理班子才是公司治理的中心。一切的一切,必须围绕产生一个合格的班子展开。否则,一切都建立在沙滩之上。而我们则是围绕如何产生一个可控制的班子展开的。结果呢,即便是最听话的班子,也没有贯彻总部的战略安排。更加诡异的是,无一例外,正是那些“听话”的人,给公司造成了或大或小的损失,直至让总部步入不可控之地。
扩张是资本的本性。但超越管理、驾驭能力和负债极限的扩张,则只能让扩张失去理性,使得公司毫无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更多地是自我抚慰的“心灵鸡汤”,于现实毫无助益。
风险,那些造成灭顶之灾的风险,往往发生在最好时期或者最坏时期。而这两个时期要的并非人的什么真本事,要的是人的定力和遵从基本规则的素质。
什么都有了,就不要想再拥有更多;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责任心在,诚意在,就还没有输得一干二净。
其实,就营销而言,我直到今天仍然认为我与刘春雄老师触及了最核心的要素。我们说,任何奇思妙想,任何创新,任何对需求的理解,最终必须落实在产品上。产品,也只有产品,才是顾客真正关心的东西。是产品支撑了品牌,而不是品牌支撑了产品。所以,我们把品牌转化为产品声誉和声誉产品。
中国满世界旅游观光的人所到之处买得当地人无法过正常生活,不是冲着品牌去的,是冲着别人的产品声誉去的。
任何企业,只有你拥有过得硬的产品,你还怕经济下行吗?你还会让马云用“云价格”贱卖你的产品吗?你还怕银行不给你贷款吗?
值得玩味的是,造成巨额问题资金的那家小贷公司过足了爷爷瘾,今天却成为实实在在的孙子。还捎带着拖累了我们体系内的另外一家公司。尽管说起来很不堪,如果不是受总部和这家公司拖累,那家公司怎么说都应该是一家很不错的公司。我实在是对那家公司充满歉意。直到今天我才认识到,集团今天的局面,正是从调出那家公司三千多万开始,就露出了端倪。那是总部和那家分别处于填窟窿状态的起始时间。
钱不是小贷公司的产品。经营钱的的方式才是。自己比客户还缺钱,却把大把的钱放给客户,不进地狱太是怪事。反思我们公司,没有过硬的产品,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产品,则是公司出问题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作为公司高管,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当公司面临艰难境遇时,我有责任直面困难。在过往的工作中没有把握好机遇,没有处理好问题,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应再出现新的失误。但处理再多的问题,如果不触及产品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公司也无法步入常态化的经营状态。必须建立一个负责任的班子并带领公司解决好产品问题。
泥瓦匠,住草房,卖席子的睡光床。专业人才往往满足于专业、规范、流程和一系列的工具,却最容易忽视最基本的规则。
刘老师最不喜欢我讲本质。我说互联网并没有改变营销的本质,是想说,互联网逼迫营销回归营销的基本规则,逼迫营销人员和企业重视或者认真审视营销的本质。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一对矛盾。供给的核心是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是解决产品对需求的契合问题。需求量是不可能无限大的(你不可能让人一顿早餐吃十个馒头),可以无限大的是需求价值(你却可以让人一顿吃比一百个馒头价值还高的早餐)。也不要寄希望于大众产品价格高企,因为那不是企业创造价值,而是通货膨胀。可以高企的是细分市场及其产品。让大众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大众产品,让消费能力高的人享受物有所值的细分产品。几万元一辆车,几十万元一辆车,上百万一辆车,各得其所。既然物有所值,价格不是问题。
最后讲点经济常识吧。
什么叫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它要求利润必须全部用于投资和消费、工资必须全部用于消费,原有的流动资金必须一分不少地再投入周转。问题是中国人崇尚节俭,酷爱储蓄。这就会造成消费不足。于是,必须刺激需求(把钱从人们的储蓄中勾引出来)。但人们必须储蓄,否则,更上不起学,生不起病,住不起房。说穿了,储蓄与简单再生产都是矛盾的。于是,中国就刺激投资、刺激出口,刺激消费。资本投资不足,政府就扩大投资。其实,上不起学,生不起病和买不起房,也是把钱从人们腰包里掏出来的一种方式。否则,少能就会更加过剩。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说明中国整体上是属于扩大再生产,即生产是在扩大规模上进行的。那么,储蓄与扩大再生产必须产生更大的矛盾。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老百姓都是一屁股债?支持扩大再生产!老百姓怎么敢寅吃卯粮?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高消费国家?就是高高兴兴、两手空空;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就是学有专长、兢兢业业。那为什么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还伴随着贫困人口?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干,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肯干。
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满足。但社会保证不让所有人饿后、冻死,不让人因为享受不到医疗而病死。保证每个人都享受基本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
人想富裕,就必须有超越劳动的收入。这个收入要么是办企业,要么是理财,或者自己打理或者委托别人打理。总之都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积累参与生产过程。运气好并且能力强,就能赚,否则,就会赔。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后一定符合二八原则,只有少数人会最终成为富人,多数人的投资或者理财都会打水漂。
既然如此,个人获得的收入,还是先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实在花不完,就拿出一些试试手气,碰碰运气。过份好日子比成为富人更加重要。不是吗?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日子的基本准则。过份好日子不必一定得成为富人。而对富人来说,面对财富经营所形成的困扰,让一切正常起来远比陷入长期的困扰之中更加重要。
做事最终需要遵从的是基本原则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