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传染的经济金融学逻辑


 

        吴念鲁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金融的持续演进,全球风险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知道,风险一旦触发,往往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就是本文作者所言的风险传染。风险传染是微观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换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金融学家将风险传染纳入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之中,这是极其准确的。因此,风险传染研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此外,在当前中国的形势下,风险传染乃至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联系流动性的变化,从宏观流动性与微观流动性、流动性与资产价格、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流动性与杠杆率、流动性与信贷行为、流动性与产出效率、流动性与资产负债表几对互动关系入手,系统第阐述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子市场之间、国家之间的风险传染。特别是作者通过分析家庭、企业、金融中介机构、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连结,深刻地分析了基于资产负债表连结的风险传染逻辑,揭示了风险传染的贸易途径、投资途径、心理渠道等。作者在本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基于流动性变化带来的信贷变化、杠杆率变化、交易心理的变化、市场情绪的变化、风险偏好的变化、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经济金融之间、国家之间的风险传染问题,可以说是绘制了一幅风险传染的全景图,同时也深刻剖析了风险传染背后的金融经济学逻辑。

我认为,本书比较清晰地回答了如下问题:一是流动性与风险积累和传染的逻辑关系。作者认为,流动性与资产价格、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流动性与信贷行为、宏观流动性与微观流动性的互动关系,造成流动性周期变化过程中风险的积累,由此形成了风险传染的前提条件。从现象上来看,大规模的风险传染,与流动性的变化密不可分。故而在流动性的背景下来研究风险传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传染的触发条件与各类经济体的连结关系在不断的强化有关。就国家之间而言,贸易途径、金融途径乃至投资者途径、心理途径都是传染的渠道。就市场之间的传染而言,跨市场金融产品、交易主体、交易结构、交易模式的存在和连结,客观上提供了跨市场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更何况,心理传染的机制则更加复杂。实际上,各类业务创新、机构创新、工具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都能够提升市场的活力,从而使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市场中来,市场的纵深不断得到扩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触发、积累以及传染乃至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机制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使得更多的主体进入风险传染的链条,其所形成系统的风险也就会造成更加广泛的影响。

本书的意义还在于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风险传染的全景图,并且基于流动性周期探析了风险传图背后的逻辑关系。对于理论工作而言,本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机理分析,还有融入了一些作者独特思考的创新观点。对于实务工作者而言,对风险传染的预防提供了识别的方法和思路。作者用微观视角研究宏观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的较好,所谓风起于青苹之末,任何惊天动地的宏观经济变化,都能够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微观动机中找到痕迹。作者在研究一些传染事件起始时,较多地从微观视角入手,很有说服力。

杨海平是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指导的学生。他曾长期在人民银行做经济金融研究工作,后来到鄂尔多斯农村商业银行、内蒙古银行做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还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热爱经济金融工作,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能够常年坚持看书,写作、研究。目前,他出版了两部专著,在《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中国金融》、《金融时报》、《清华金融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还参与了不少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我认为,经济金融文章的写作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梳理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创作过程。我一直鼓励学生,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在这方面,他尤为突出。我祝贺本书出版,并欣然为之作序。同时,希望他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参加各类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