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来临,未来电梯战胜汽车


电梯是个好生意,因为老人多了,因为城市更加密集了。同样的原因,汽车将不是个好生意。未来是电梯战胜汽车的时代。

 

 

根据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16-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占总人口的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而其中这2.12亿的老龄人口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

 

 

2015年12月, 惠州有个小区的楼盘业主欢天喜地,三年多的努力,他们的老房子终于安装了电梯, 每户平均出10万元。在中国,更多的城市,更多的老人开始申请房子加入到加装电梯的行列。新房子,基本上都有电梯。没有电梯的老房子,看楼的人转身就走。住在那些非常老旧的单位楼的人,越来越多会遇到搬家的,送煤气的,送快递的,听说你家没电梯,给钱都不情愿上去。

 

我之前也是被各种电梯吃人的新闻吓到了,买房子没有听同学劝,买了个没带电梯的楼房,现在后悔了。电梯技术很简单,只要维护得当,是很安全的。目前每个城市都有政府部门负责定期检验,还有专门的公司负责维护。

 

从大的趋势上讲,城市更加密集,因为未来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流,是服务业战胜工业和农业的新时代,高端服务业要求职住合一,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更多的智慧碰撞。

未来的摩天大楼越来越多,城市也在长高,这要感谢电梯的发展,高速电梯,观光电梯等等。城市在长高,城市在向集约化发展,更多的高档住宅会配备在写字楼旁边。童大焕老师有个设想,就是建一个一平方公里的摩天大楼社区,底层是公共的绿地和公园,人们可以在这里居住,办公,生活。用步行的方式就可以在社区里自由的生活。汽车完全没有必要。而且这个模式对社会、政府都是有长远利益的,节地就是少卖、少用地,简单来说就是少用地、盖房、多投资、都引进产业。居住聚集之后,会有更好的规划。

 

万通地产的冯仑也希望建设立体城市,有一定的规模,8到10万人,500万平米的建筑,2万人的就业岗位,这样一个模式,就有很多投资商来投。他在未来的使用当中去收费,获得他的回报。可以在密集的社区建立一整套城市的服务和运营体系,有工程管理平台、产业导入和服务的平台,也有资产管理的平台、金融服务的平台,也有智慧城市的平台,还有整个虚拟开发的一套体制,虚拟平台,等等。

 

电梯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楼房向高处发展,人的能力也在延伸。

 

而汽车呢,20年前,很多人的有个汽车的梦想,感觉有汽车才能凸显身份,开个吉普就和县长平级了,开个蓝鸟,和市长平级了。开宝马,就是大老板。

当然,前几年也有很多家庭买车,主要是因为城市交通不方便,打不到车,地铁公交也不直达。现在,油贵,停车贵,车位贵,特别是老的住宅小区和城市中心,找地方停车成了大问题。有车,没处停,或停车费远远高于打的费用,很多人渐渐的放弃汽车。而且有了UBER,有了滴滴,有了各种各样的叫车平台,很多中等城市用不着自己开车了。特别是UBER,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把每个私家车变成了出租车,城市的新增车辆需求可以大幅下降。而且随着地铁,高铁和机场的扩容,很多远程的地方坐高铁,打飞的,比自己开车方便多了。厦深高铁开通之后,深汕高速路拥挤的状况立即缓解,因为坐高铁2个小时,自己开车要5个小时。自己开车跑长途的人减少了很多。

 

北京11月末的雾霾原因,一是华北烧煤,二是北京车多。PM2.5将改变中国人的出行模式,生活模式,因为人们希望活得更健康,政府也会考虑民间的呼声,改变以前刺激汽车行业发展的政策。为了更清洁的空气,很多城市还会对汽车限购,摇号,实现限行,单双号限制,甚至要求某一天是无车日。

 

从欧美的经验来看,当人55岁以后,开车的里程锐减,而且消费也减少,能省钱就不花钱。老龄化来临,汽车不是个好生意,因为人们可以共享汽车空间,可以有新的交通工具。另外,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互联网引进了很多二手车透明的评估和交易模式,让更多的人接受二手车。未来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很多汽车零配件可以用新的方式生产,所以新车的需求将大幅下降。国产汽车公司不是被进口汽车公司打败了,而是被老龄化,被城市化改变了

 

时代在变化,跟得上时代,符合潮流趋势,就是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