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脉·止念·心一境性


  系心一处修气脉,亦为禅定亦止念。能于所缘心一境,堪言禅悟定力专。

  系心一处,可修气脉,可修禅定,从修气脉、调息入手,禅定容易成功。南宗丹法有“抑息凝神”法门,通过抑制呼吸而达到凝神专念。这是《青华秘文》里的一个方便法门,我经常给道友讲授,演变成“闭息鼓腹数息法”,把闭息、鼓腹、数息合一,方便修习,容易止念,更能修炼气脉,还是辟谷要诀。很多朋友都为无法止念而烦恼,都知道修行要止念,至少是念头要少,杂念要少,但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持而达到止念之效,佛家有佛家的法门,如念佛可念到“一心不乱”;道家有道家的殊胜,从气脉入手,有所系住。法门是个工具,最终必须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对法门的执着会成为解脱的障碍。先明白道理。抑息凝神的简单方法是:静坐或站立都行。先静心,把小腹放松,先少吸一口气,闭气,同时一起一伏地利用腹肌带动小腹运动,直到难以闭气,再接着吸气,不吐气;接着闭息鼓腹;到难以闭息时再接着吸气,接着闭息鼓腹。直到难以坚持,再把气快速吐出来,接着快速吸气,吐气,以缓解肺部压力。这样构成一息。循序渐进,直到能在一吸一吐之间达三分钟一息,最低一分钟一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辟谷。高血压者勿用。气脉的修持很重要,一些人以高人自居,看不起气脉修持。但凡生命都有气脉,气脉的修持是悟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是修持气脉容易走到功夫与神通的境界而迷路,古来尊师不轻易说出来而已。安知悟证了圆觉的大师如六祖慧能、马祖道一没有修证过气脉功夫或者没有气脉功夫的成就?只是佛家不说罢了。从老庄、孟子到西藏密宗、佛的公子罗睺罗尊者都修炼气脉。修炼精神,把握不好容易出现幻象;修炼气脉,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就够了,容易入手。不要眼高手低,看不起具体的修法。佛理虽妙,那是佛陀所证所悟,管我等何事?我等要成就,还得像佛陀精进修持一样下功夫。不管从哪个法门入手,得有所操作,有所缘而有所入,有所入而有所成。这是基本的路子。

  光止念还不行,要达到对于所缘,不论是某个方法、道术,某个事物,都能专一,才是定力。对所缘不能执着,才有自由。止俗禅师做饭就专心做饭,心无杂念;吃饭就专一吃饭,心无杂念;说法专一说法,心无杂念。这就是对所缘而能达到专注,禅定的本意是“对于事物的心一境性”。科学家在做研究时达到忘我的状态是心一境性,牛顿把手表当鸡蛋煮的故事传为美谈;书画家、音乐家、作家都有某种“心一境性”的修为,容易出佳作、出成果。一般称为“凡夫定”。我能于万人拥挤的火车站阅读而不受音声干扰,这是对于所缘的事物——书的专一。修法要如此,专一修炼闭息法一定可以辟谷。我的忘年交老友钱教授练习闭息法,达到专一,竟然炼成了《抱朴子》闭息法,普通人一分钟呼吸十八次,而他十个小时呼吸一次,这都是专一所形成的。我在2006年专心练习南派内功导引术时,每晚坚持练四个小时,熄了灯在房子里练功,渐渐地能内视到经气的运行,体验到了很多导引术奥妙,这是专一的结果。修炼定力,不一定要在打坐中,在红尘里做事,只要能于所缘的事物专注,没有杂念游丝,就能训练定力。我们的工作、环境、人际都可以成为修炼的“所缘”而炼定力。在做事中看德行、看操守,就是对定力的考验与锤炼。我在东北生活的时候借助一切机会训练定力和觉察力,我住的房子数十米外是很大的马路菜市场,有早市晚市,数千人上万人拥挤,不远处是火车道,不时有列车呼啸而过,在我卧室的门口拐角是电视,岳父岳母每天看数小时的电视,我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写作、打坐,不受影响,心消除了二元对立的思想,不把噪音当噪音,则一切都是自然的,各安其位。我在此间完成了《丹道指月》的创作和《兴南山人辟谷再记》,共二十余万字,每天写一万字,读很多书,专注力加深,觉察力也在加深,记忆力、理解力自然就好了。“能于所缘心一境”,然后可以谈定力和专注力。禅要悟,定要修,把“悟禅修定”融合到生活里去,禅、定合修,禅是“祖师禅”,是无上的智慧和解脱的法身,定则是解脱道的铠甲与护航。没有定力的“悟”,要么陷入狂禅乾慧,要么陷入习气纠结,皆不足取。

  我探索在生活里修定力的方法,前人言“动中习存,应(事)中习定”,就是“能于所缘心一境”,把定力的修持贯穿到日用云为里。我在写作时非常专注,不怕打扰,心是专一的,才不怕打扰。唐代禅宗大师赵州和尚说:“老僧除了吃饭时、大小便时是杂用心处,其余二六时中绝无杂念。”《克里希那穆提传》里说,现代圣者克里独自散步时从来没有念头,更无杂念。一个人散步好几个小时,一直没有任何念头,但觉照之光遍及环宇。与众人散步时他把谈话作为教诲的方便。我散步时感到杂念很少,我常把散步和调息专意,或者散步持咒结合,训练专注力。一些道友问我如何训练“凡夫定”?做事中专一,就是定力。很多人学习、做事、谈话,心念是散乱的,听上师讲法,心念是散乱的,甚至连做爱也是心念杂乱的。我训练过专注的聆听,以培养专注力,假如有十个人一起聊天,事后我能记得所有人的谈话要点,重点都不会遗漏。2012年六月雪漠上师来京举办他的作品《无死的金刚心》的座谈会。雪漠的演讲、97岁的国学大师叶曼的演讲我都记住了要点,写到博客里,一些参加会议的博友还以为我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其实是专注聆听后的自然记录。我又把这种专注“打破”了,不再记忆那些要点,我需要超越,不需要那样记事。能记多少记多少,能忘就忘,活在一种更自由的心智里。这是我的一点粗浅体验,解脱道的修证谈不上。佛家破相(象),道家悟相(象);破相(象)则不执,悟相(象)则不迷。佛道修行中各有妙用,最宜参同。修炼专注力、修炼定力是佛道共法。丹道在先秦不讲入定,入定入静被丹道所重视,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如张伯端说:“静中调火候,定里见丹成。”上古道家更注重导引、服气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