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巴人


巴人,是我国的远古民族,也是安康的土著人、原住民。这有什么根据呢?
这得从远古历史说起。中国远古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代:
一是原始初民时代,起自神话中的盘古时期,止于传说中的燧人氏时期,时间跨度约400万年(距今400万年——公元前7700年)。原始初民时代有六位著名神话帝王,他们是:盘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
二是氏族联盟时代,起自伏羲女娲时期,止于帝舜有虞氏时期,时间跨度5600余年(公元前7724——前2071)。
三是王族分封时代,起于夏朝启,止于西周幽王,时间跨度1230年(公元前2070——前841)。
四是诸侯争霸时代,起于东周平王,止于秦王赢政(秦始皇),即起于春秋止于战国,时间跨度为620年(公元前840——前221)。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其中《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此是说我国最早的九州,系在远古原始初民时代的人皇时期。华阳之壤是指华山之南(南称阳)即今秦岭南坡至四川及云南的部分地区,岷在今四川,即蜀,梁指今陕南,即为当时的巴地。这说明,远古时期,包括今安康在内的陕南就属巴地。
我国著名巴史专家、重庆博物馆主任董其祥在《巴史新考中云:“伏羲族的活动地域原在汉水上游陇东、陕南之地,这一代是古代巴人活动的地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董珞在《巴人始祖、方国考辨》一文中认为:“巴人的始祖是西部的伏羲,非东部的太嗥。”此是说,伏羲系巴人的始祖,伏羲氏联盟部落的活动地域原在汉水上游陇东、陕南之地,当然也包括今安康
伏羲何人也?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为氏族联盟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巴人是伏羲的后代,继承了伏羲大量文明成果,很有作为。
中国民族史学家、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潘光旦,著名史学家、巴文化研究专家董其祥研究的统一的定论为:伏羲氏巴人首先从甘肃成县顺汉江而下,先在汉江上游(丹江口以上)地区生存,巴人与当地人相融合,因伏羲氏强悍,成为统领,形成“汉水之巴族”,并且形成了“爱国、勇武、质朴、尚义、刚烈、激情、包容、开放”的人文精神。
据2004年出版安康地区志[大事记]首页头条载: “夏商时期,巴族部落在汉江上游建立‘巴方’……安康从属”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从公元前2070年大禹之子启开始。“巴方”,是指远古时期巴民族部落生活、繁衍的一方地域,今安康亦属巴方。
安康地区志》第一篇行政建制说:“商时(盘庚时期,公元前1300-前1277年),庸人被殷王室逼迫,迁都于现湖北省竹山县境,安康及商洛的一部分是庸国的封地。西周初,庸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周正十一月,周宣王(前827~前782)命师俗、史密东征南夷,庸国出兵参与征战,联军从安康经过,征战胜利后,史密返国过庸,在安康作重器史密簋留赠庸作纪念。1986年史密簋在安康出土,93字的铭文印证了这一史实”。此段说明,“巴方”延续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时期今安康才归庸国管辖,直到西周初。据董珞在《巴人始祖、方国考辨》中说:“商代,巴人有巴方和虎方两个方国,巴方在陕南,虎方在鄂北,后者是从前者分衍出来的”。这表明,庸国人也属巴人。
除了93个字的史密簋为巴人安康的铁证,还有大量出土文物可以支撑上面的说法。新华网2011年报道:“考古工作者在陕南安康市坝河的山水丛林之间,发现了古代巴人的祭祀物和巴人文字。这是迄今为止研究巴人文化最有价值的文物”。《文博》杂志1985年第5期报道,安康五里月河北部出土一件战国时期巴人代表性乐器-虎钮于。1986年陕西省考古队在紫阳县白马石发现的八座巴人墓,更能证明巴人在汉水上游的足迹。这是巴人在战国初期撤离时仓忙埋葬士兵的历史遗存。这八座墓均为土坑墓,方向一致,无打破关系。随葬品仅为戈和剑两种兵器,其中虎纹戈颇具地方特色。戈体长3.2厘米,直内,长胡三穿,援中部有血槽,断面近菱形,内末圆钝,其上无穿。援基部两面各铸一虎形图案,虎头朝向援锋,神态各异。正面虎纹圆目怒睁,立耳卷尾,虎背上有瓦鳞纹,反面虎纹圆目卷尾,口正对血槽,两耳外突,虎身由四条纵斑纹组成。这件戈与川渝巴文化晚期戈十分相近。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公元前2070的中国历史第一个朝代夏代直到西周战国,巴族部落及其巴人就在今安康大地上生活,他们是安康的土著人和原居民。
何谓巴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众说纷纭,莫能相一,至今而然。缕析起来看,古今对于巴的解释,主要有称、草名、因水为名、坝称、鱼称以及其他一些不同看法。潘光旦先生认为,根据《山海经·海内南经》和《说文》,“巴蛇”的“巴”就是“巴人”,他说:“大概巴人所在之地以前出过一种大头的蛇,巴人与这种蛇既出同一地方,传说就把巴人比作蛇了”,并认为这是影射着一种不同族类的人,而决不是真的蛇。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公元前316年巴国将士虽然外迁,但不少巴族百姓仍在汉江上游农村特别是山区隐藏了下来。如汉初,刘邦从汉中出发北定三秦,是以巴人为作战的前锋。因巴人作战勇敢,所以号为“板盾蛮”。汉末又有一批巴人从渝东北上汉水流域,张鲁在陕南行五斗米教时,就受到了巴、汉人民的欢迎。南北朝时,陕南巴人活动更是不绝于史。《隋书》中也有巴人在此的类似记载。唐代仍有巴人在陕南生存,如1989年在汉阴双河口镇五里碥发现的唐代崖墓,墓门题刻有字,系墓葬人的儿子李思本,李本平等所刻。经省考古专家认定,巴人有李姓,是一大姓,李思本、李本平等亦是巴人的后裔。更能说明的是,西晋咸宁年间,迁清江、川峡巴人的一支后来又回迁到了大巴山。安康汉江以南山区是大巴山北坡的一部分,自然是巴人回迁的范围。也有史料记载,当时地方官吏称回迁的巴人为流民。老《汉阴县志》说,晋太康元年(280)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取“年丰岁乐,平安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改称安康县,佐证了部分巴人回流的事实。这同时也表明,“安康”域名的来由,与巴人密切相关。
还应看到,安康虽然经历了明代、特别是清代的大移民,但每次移民之时,安康的土著巴人皆有生存。《安康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全县人口203579人,其中客籍49243人,僧道452人”。“客籍”便指的是外来移民,这说明,包括汉阴厅在内的安康县,清中期时本土人还大大多于外来移民。另据现存的不少湖广移民家谱记载,明、清时期他们先祖初来安康时,系租种原居民的田地,亦证明土著人即原住民巴人后裔并未完全消亡。

(载李家成新著<安康走笔>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