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真空化”导致国企“链条式腐败”


据媒体报道,25日、6日连续两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集中发布了对9个单位的专项巡视意见,其中,中国联通、东风汽车、神华集团、中石化等7家为央企单位。自201411月起,中央巡视组对中国海运、中国船舶等13个单位进行专项巡视。巡视组公布的“问题清单”中,国企“通病”颇多,其中以国企领导以权谋私的“利益输送”问题最为突出。

 

媒体也根据中央巡视组专项巡视反馈的情况,从承担项目、经营销售、企业改革、子女留学或就业、与客户建立关系等五大方面,总结出了官官勾结、官商勾结、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连环输送等“链条式腐败”情形。

 

应当说,这些情形,几乎在所有的国企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存在,且在不同的国企具有不同的表现。譬如中央巡视组通报的几大央企的专项巡视情况,中国联通比较典型的是搞权钱、权色交易,神华集团吸人眼球的则是故意制造煤田火点、谎报灭火项目,而华电集团的特点是,则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也让人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那就是央企的行政化色彩有多浓。其他被通报的企业,也都有不同的问题特点。

 

其实,国企存在腐败现象和腐败问题,是人皆共知、勿需多析的事,只是到底怎样腐败,腐败的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企会成为了腐败的“重灾区”,是必须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剖析,特别象中央巡视组这样的专项巡视,才能真正得以将问题暴露,将根源找出,将腐败分子挖出。

 

事实上,有关方面对国企的检查、稽查等并不少,财务检查、财务审计、项目审计、专项资金检查、企业负责人离任审计等,甚至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检查太多。但是,这些检查、稽查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从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情况来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更多情况下,变成了无关痛痒的常规性工作还要常规,根本没有甚至根本不想触及问题的深处,更别说问题的根源。相反,却成了国企的“遮阳伞”,成为权力陷入“真空化”的挡风墙。

 

纵观中央巡视组反馈情况所列举的问题不难看出,被巡视国企发现的问题。无一不是与权力失控、权力变成真空地带有关。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权力演化出来的,是权力的附属品、衍生品,是一道一道的监督完全失控、完全放任所致。这其中,只要有一道监督发生作用,权力也不会任性到如此程度。

 

我们注意到,在被巡视的这些央企中,决不仅仅是集团层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早已渗透到各个层面、各个层级,也就是说只要有支配资源、支配资金、支配物件等的环节,就都有可能存在权力失控、权力真空化的问题,且不受到任何制约与影响。想一想,象制造煤田火点这样的问题都能发生,且一直没有受到监管,恐不是行为有多隐秘,而是权力完全真空的结果。因为,要发现这样的问题非常容易,但是有权力做掩护,自然就难以发现了。即便发现,也能够得到权力的庇护,不会让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处理,久而久之,效仿、学习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一条条的“腐败链”。

 

要知道,在被巡视的企业中,好几家还是上市企业,也就是俗称的公众企业,按理应当受到更多的监督,发生问题的难度也相对大一些。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公司也没有能够受到公众的有效监督,在权力的伪装和掩护下,这些公众公司也一个个地变成了真空化公司,根本不受公众的监督。如东风公司存在的关联交易,“靠山吃山”问题,投资者能够知晓吗?又能够实施监督吗?相关的监管机构、查检机构、审计机构等,在每年的检查、稽查、审计中,又发现了多少问题、披露了多少问题呢?有没有暗箱操作、得过且过或明知有问题也不纠正和处理的现象呢?

 

而所以会形成“权力真空化”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有体制下权力不公开、不透明造成的,企业对监管部门不公开不透明,企业内部下属部门对上级不公开不透明,部下对领导不公开不透明,最终形成一个个的权力闭环系统,外部渗透不进,内部相互闭环,自然也就给腐败分子太多的空间和机会了。不然,关联交易等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发生。

 

而一旦“权力真空化”,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内幕交易、黑金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也就不可避免了,形成利益分配真空化,公不公、合理不合理,根本不会再考虑。需要考虑的,就是能给个人带来多少好处,给利益关联人带来多少好处。

 

可以肯定,中央巡视组反馈情况出来以后,这些被巡视的央企,又将有一批腐败分子被暴露,并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单纯依靠专项巡视这样的方式,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又能覆盖到多大范围,也是很难说的。更何况,象央企这样的国企,规模之大、人员之多、环节之繁,专项巡视组根本不可能全覆盖。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加大扎篱笆的力度,从制度上扎牢篱笆,堵塞漏洞,不给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同时,要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将有条件的企业全部建立混合所有制,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升企业的监管和监督水平,使所有环节都能够在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中,公开化、透明化。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真正的国企负责人公开选拔和选聘工作,尽可能少地通过行政任命方式确定企业负责人。只要人员配备工作不市场化,要解决国企的腐败问题,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总之,要解决国企“链条式腐败”问题,就必须抓好权力管理,解决“权力真空化”的问题,不让权力在失控状态下运行,而是受到种种监督的严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