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最艰难的时刻来了?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年关将近,一些制造业大省纷纷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在20152月期间,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有消息称,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共裁员9,000人。

同时,知名钟表企业的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清算解散,并和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声称“终止解散”行为得到了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批复,也向人社部门提出了报备。此外还有松、日本大金、夏普、TDK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就在稍早之前的2014年底,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在联建科技倒闭之际,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1月,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

面临此次制造大危机同样还有制造业密集的广东。以东莞为例,据201410月份的统计数据,东莞大型工厂破产的有十多家,其中多为代工企业。业内人士估计,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企业扎堆,由于生产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高,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倒闭也不算新鲜事。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这就值得我们反思。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在国外逛街,随便拿起一件小商品,上面的产地肯定写着:Made in China。大量的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也曾经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借此优势中国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也曾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风云变幻,现在,“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那么这些危机从何而来呢?

首先,由于生产技术赶不上时代潮流,外资订单减少,使得很多国内大型制造工厂倒闭。以联建科技为例,该公司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自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iPhone6,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最终因其技术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闳晖科技更是主要为诺基亚生产手机按键,在触屏手机时代,被淘汰成为必然。

再者,一些企业因扩张过快,前期投资过大,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回款相当缓慢,这就直接导致部分大型工厂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拿兆信通讯来说,这家公司做了12年手机代工,主要针对东南亚市场高峰期月出货量约100万部,设备投资高达4000万元,仅一个月的员工工资就要近90万元,这还不包括水电、房租以及机器折旧费等。但是随着激烈无序的市场恶性竞争,兆信通讯的月出货量降低到20-30万部。

而这点出货量,根本无法维持兆信通讯的日常运转。无奈之下,企业只能长期亏本经营,因为不开工的话,几千万元的前期投入就要打水漂。很多类似兆信的手机代工厂,是一边通过订单拿到委托代工的预付款,一边拖欠配件供应商的采购费,来维持工厂生产线的正常运转。而今年海外渠道商延期付款,导致年关前兆信通讯资金链断裂,截至高民自杀时仍欠供应商货款约4,000万元左右,另外还有数百万元的工人工资。

其三,用工成本过高,使得一些外资企业转战东南亚开厂,而中资民企只能苦苦挣扎。现在广东用工成本已逼近台湾地区,2014年,工人平均月工资又上涨了200元,达到3,200元,随着人工、社保要求提高,一个厂一年增开支两三百万元。很多台商已经纷纷将鞋厂迁移到东南亚。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约是600~650美元,印度尼西亚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柬埔寨则更便宜,大约100美元。不断增加的用工成本,使中国制造的优势荡然无存。

再次,进出口数据低迷,内外需疲软,大环境不利于制造业的生存。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于预期。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为1.23万亿元,同比下降3.2%。进口为0.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进出口双双下跌,且进口跌幅更大,这只能说,中国制造业面临内外需都很疲软的艰难时世。

最后,时代变了,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不转型升级是等死,而转型升级也未必能活下来。随着90后一代、触屏一代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都在恐慌地发现,消费者消费倾向在变化,他们原来所熟悉的市场不见了,原来所熟悉的成本控制换利润的模式走不通了。

曾经一度,中国的制造业主以为转型自主品牌是一条出路。有一家倒闭了的民营企业主表示,他们这些年一直在摸索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从设计到进入多家高档商场,无奈出口订单缩减加剧,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巨大,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他被迫去年关闭经营了20多年的工厂,因为之前做代工的简单思维,没有针对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敏锐市场触觉,从加工厂转型自主品牌又谈何容易。所以倒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的制造企业比比皆是。

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机,唯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而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之上,而不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山寨。而笔者觉得,由粗放式制造向品牌创造、技术创新转变固然是中国制造业的出路,但是整个制造业将面临残酷的大洗牌,很多制造企业将倒在壮士未酬的道路上。

近期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倒闭关门大潮,这里面既有技术赶不上时代、前期投入过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也有无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出现歇业关门的企业。更有试图转型升级,但是没有成功的企业。而笔者觉得,制造业正面临大调整、大洗牌时代,还会有不少制造企业熬不过2015年。而历经风霜,最后存活下来的制造企业,才更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