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前国王阿卜杜拉


今年123日,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Abdullah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阿卜杜拉)去世,享年90岁。

 

兄终弟及与年迈登基

 

阿卜杜拉国王是192481日在利雅得出生的,即位是200581日的事,当年他已81岁高龄,差不多是世界历史上最高龄即位的王太子了。

 

他并不孤单:他驾崩后即位的太子萨勒曼..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萨勒曼)现年79岁,即位时岁数只比他小两岁,而刚刚“递补”为太子的穆克林..阿卜杜勒阿齐兹(Muqrin bin Abdulaziz,简称穆克林,出生于1945年,今年也已70高龄,倘萨勒曼做上12年国王,新太子即位时就会打破阿卜杜拉国王的即位年龄纪录。

 

事实上在萨勒曼之前,阿卜杜拉曾先后指定过苏尔坦..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Sultan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苏尔坦)和纳伊夫..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Nayef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纳伊夫)两个太子,他们分别出生于1928年和1934年,倘非于2011年和2012年相继去世,而是熬到2015年即位,则即位时将分别是87岁和81岁高龄,势必打破或打平阿卜杜拉国王的即位时年龄纪录。

 

之所以屡屡出现高龄登基的情况,是因为自开国起沙特就奉行严格的兄终弟及传承制度,迄今未曾打破:尽管自1932年正式称“沙特国王”至今,沙特已先后拥有过7位国王,但除了开国国王伊本.沙特(Abdulaziz ibn Abdul Rahman ibn Faisal ibn Turki ibn Abdullah ibn Muhammad al-Saud)外,其余6人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换言之,他们都是伊本.沙特的儿子。

 

原来伊本.沙特共有正式妻子41名,儿女90名,其中被承认的王子多达52名。沙特王室原本是流亡失势的贵族,1902年伊本.沙特通过偷袭从拉希德家族手中夺取利雅得,此后又相继占领内志、汉志等地,统一阿拉伯半岛大部,将原本势力最大的哈希姆王朝赶到了约旦一隅。伊本.沙特“以小博大”的诀窍,一是家族和教派的紧密结合——自18世纪中叶起家族首领穆罕默德..沙特(Muhammad bin Saud)就和号称“宗教改革家”的保守派伊斯兰教士瓦哈比(Muhammad Abd Al-Wahhab)联手,沙特家族的扩张被后者赋予“保护麦加、麦地那两圣城”的神圣光环;二是兼并、拉拢各地方部落,其方法则不外乎武力征服和联姻,或先武力征服而后联姻拉拢,正因如此伊本.沙特才会在一生中不断娶妻、停妻,而这样做的后遗症就是子嗣繁多且各有背景、后台,一旦处理不妥就可能导致王国动乱。为此伊本.沙特才煞费苦心地制订了兄终弟及制,且继承人要由“希贾兹”(Hijaz,由所有被承认王子组成的委员会)商定,确保选出的太子岁数适宜,品德和才能出众,此外,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则是新太子原则上和国王异母,以确保不同联姻家族间微妙的权力平衡,由于“希贾兹”成员间关系微妙,即便现任国王有意改变传承方式,也会遭到阻击,最终回到“祖制”上去。

 

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长子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Saud bin Abdul Aziz)即位,时年51岁;1964年,太子、伊本沙特四子费萨尔..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Faisal bin Abdulaziz Al Saud)发动政变登基,时年58岁;1975年,费萨尔遇刺身亡,其五弟哈立德.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Khalid bin Abdulaziz Al Saud)即位,时年62岁;1982年哈立德驾崩,八弟法赫德..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Fahd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法赫德)即位,时年61岁。刚刚去世的阿卜杜拉国王是伊本.沙特第十子,继位的萨勒曼是第25子,新太子穆克林是第33子,而未能熬到登基就去世的两位太子苏尔坦、纳伊夫分别是第12子和第23子。

 

正是这种兄终弟及的安排,才令实际上相当“年轻”的沙特王国在其不长的历史中,不断涌现一个个年逾花甲、甚至古稀的国王。

 

不同寻常的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是这一大群同父异母兄弟中颇不寻常的一位,这种不寻常从他一出世就开始了。

 

阿卜杜拉的母亲法赫达(Fahda bint Asi Al Shuraim)血统高贵而微妙——她正是前面提到的利雅得过去主人、势力强大且有离心倾向的拉希德部落首领嫡传。尽管通过妥协和政治联姻,拉希德家族和沙特家族勉强结盟,但两大家族间始终保持着一份警醒和相互戒备,可想而知,夹在两大家族矛盾中的法赫达心情绝不会很舒畅,阿卜杜拉年仅6岁母亲就去世,此事据说令其语言能力发育受到障碍,并影响了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早年其地位一直不高。

 

1963年,第二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的大哥沙特终于想起这个弟弟,让他担任当时并不重要的沙特国民警卫队(SANG)司令,没想到阿卜杜拉在这个职位上崭露头角,通过不懈努力让这支原本仅是后备军的武装力量,迅速成长为沙特这个保守国家中最现代化、最具战斗力的武装,他也因此开始从众兄弟中脱颖而出。

 

1975年,第四任国王、五哥哈立德任命阿卜杜拉为第二副首相,当时的第一副首相首相是太子、后来的第五任国王法赫德,而首相照惯例由国王本人兼任,这意味着哈立德有意让阿卜杜拉成为法赫德之后的顺位继承人,这引发了所谓“七贤王”的不满。‘

 

“七贤王”即法赫德、苏尔坦等7名同父同母的王子,他们在“希贾兹”中地位突出,为避免阿卜杜拉异军突起,试图迫使阿卜杜拉在SANG总司令和第二副首相中“二选一”,阿卜杜拉巧妙地拉拢其他同父异母兄弟,和与王族有血缘关系的王室成员,并最终于19778月召开了有多达数百名“王子”(这样的王子据说有4000以上)参加的“王子大辩论”,最终“同父同母兄弟间不直接传承”的“潜规则”帮助阿卜杜拉占了上风,法赫德默认了阿卜杜拉的“未来王太子”地位,作为回报,阿卜杜拉默认将在即位后挑选法赫德同父同母的弟弟继任王太子。

 

1982年哈立德国王驾崩,法赫德继位,阿卜杜拉成为王太子。他仍旧控制SANG,并继续驾轻就熟的拉拢同父异母兄弟和王室疏属,制衡法赫德同父同母兄弟组成的“七贤王阵营”。1995年,法赫德国王中风,阿卜杜拉以王储身份出任摄政王,事实上从那时起便开启了“阿卜杜拉时代”。

 

变革的国王?

 

1982年出任王太子起直到担任摄政王,阿卜杜拉便在事实上推动法赫德国王开始了一系列缓慢的改革措施。

 

长期以来,沙特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既没有议会、政党,也没有宪法、法律,整个国家被戏称为“由三层人组成——国王的兄弟、国王兄弟以外的‘王子’,和‘王子以外的其他沙特人”,权利自然也根据上述三层关系分配和递减,阿卜杜拉谨慎地说服国王“不改革不行”,促使后者在1992年推出“沙特基本法”(Basic Law),该法破天荒写明了国王应该享有怎样的地位和权力。尽管根据该法,国王的地位、权力几乎不受制约,但在此之前,沙特人甚至不能问及“国王究竟改有多少权力”。次年沙特“协商委员会”(Consultative Council)成立,该委员会有1名主席、60名成员,尽管全由国王指定,但毕竟让沙特首次拥有了一个看上去有点像议会的东西。

 

但法赫德国王对改革的热情十分有限,他曾在被问及“协商委员会”能否改由选举产生时明确表示“不能”,理由是“伊斯兰教法从未谈及选举,这不符合沙特的国家原则”。

 

法赫德国王的不能视事,让阿卜杜拉有了自行其是的权限,他在2005年初组织了沙特历史上第一次市镇选举,尽管这次选举有许多不足,比如没有政党,妇女无选举和被选举权,等等,但毕竟打破了“选举制”这块沙特立国以来的坚冰,在当时获得很高评价。

 

阿卜杜拉的做法引起“七贤王”不满,他们采取了一系列阻挠措施,不过随着法赫德驾崩,阿卜杜拉即位,“七贤王”为保住自己一系的王位继承权有所收敛,这让阿卜杜拉敢于更大胆地进行改革。

 

2003年,他倡导将协商委员会改组为更具代表性的“全国对话论坛”(National Dialogue Forum),并开始改组内阁和军队高层,大胆提拔一些“王子”和部族酋长子弟之外的人才出任高职,如号称“阿卜杜拉改革设计师”的“海归”、前幕僚长图瓦伊吉里(Khalid al-Tuwaijri),和近来在打压油价方面表现活跃的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Ali al-Naimi),就是平民出身、因才能出众而被阿卜杜拉破格提拔的。

 

2007年,他将“希贾兹”改组为“效忠委员会”(Allegiance Council),成员扩大到历任国王的直系亲属,其目的是改革王位继承制度,避免不断出现老人政治局面;2009年,沙特首次出现了一名女性内阁成员,这被亲沙特和国王的舆论称为“历史性突破”。

 

20119月,沙特进行了第二次市政选举,在此次选举后,阿卜杜拉国王宣布2015年市政选举将对妇女开放,女性可以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13年,沙特协商会议中出现了由国王指定的30名妇女代表,且立法规定妇女代表比例在150席的协商会议中不得低于20%20138月,沙特还历史性地通过“反家暴法”,将雇主虐待和对妻子的虐待视为违法犯罪行为。

 

在国际舞台上,沙特谨慎地追随美国,参加了海湾战争和一些国际反恐行动,并前所未有地尝试和其它宗教接触,还成为首位访问梵蒂冈的沙特国王。他曾积极参与巴以和平进程,并提出了“阿卜杜拉倡议”,他还被一些支持者称赞为“海湾和平和团结的维护者”。

 

“保守的国王”?

 

但也有许多人指出,所谓“变革的国王”不过是一种假象。

 

尽管他让沙特历史性地有了选举,但也不过“有了”而已,除了个别心腹外,民选或妇女代表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王亲国戚依然是这个国家各级职位的垄断者。

 

尽管他在沙特破天荒地推出了几部法律,但这国家仍然没有宪法和刑法(因为有古兰经和沙里亚法就够了),石刑、当众斩首和血亲复仇依然是合法的,对窃贼的处分是砍掉一只手,无神论、妇女不戴头巾、祈祷迟到,甚至妇女驾车、下国际象棋、看电影等也都仍然是“违法乱纪”行为。

 

尽管他煞费苦心想改变沙特王位继承方式,但直到他去世也未能改变兄终弟及的祖制,不出意外,他之后的两代国王,都仍然是他的兄弟辈。

 

尽管他竭力表现出“仁慈宽宏”的一面,但对于国内任何不满和抗议之声他都毫不留情进行镇压,20111月吉达洪水导致11人死亡,令该国发生罕见示威,仅15分钟后警察就赶到并逮捕了几十人,“阿拉伯之春”期间沙特一面打着“支持民主”的旗号,在中东、北非一些曾经是王国、但已被世俗专制派夺权的国家支持反对派,一面用“派糖”(发放总数达930亿美元的各种补贴给国民)手段拉拢,一面坚决防范镇压,严厉对待国内的异见要求,被许多人戏称为“叶公好龙式的民主”。

 

至于他的“俭朴”美德则更是不知所云——葬仪从简是其信奉的瓦哈比教义规范,遵循这一教义的原教旨分子曾因此在索马里、马里北部大肆刨掘当地同样信奉伊斯兰教、最初甚至站在自己一边部落的祖坟,导致双方反目为仇(这些组织在索马里、马里北部的盛极而衰即部分与此有关),而他及其王室本身不仅人数众多(仅男性“王子”就超过四千人)且生活奢靡,他本人更是全球国家元首财富榜的第三名,2011年时个人资产超过180亿美元,仅次于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

 

沙特经常炫耀自己“乐善好施”,向海外输出许多“发展援助”,但越来越多人指出,这些援助实际上大多被用于“推销”和沙特王朝共生的瓦哈比派教义,前任国王在位期间,这种行为曾导致拉登和塔利班的崛起,这固然和阿卜杜拉无关,但“阿拉伯之春”中凡和沙特沾亲带故的王室都有惊无险,反之则或被颠覆或乱作一团,而什叶派在巴林等地要求权力的斗争却被“海合会”盟主沙特派兵扼杀。不仅如此,同为瓦哈比派的沙特和卡塔尔还“争风吃醋”,双方分别支持“光明党”和穆兄会在埃及明争暗斗,并最终导致穆兄会政权的垮台。

 

阿卜杜拉和美国的关系也十分微妙。他虽然在很多方面亲美,并和奥巴马互动频繁,但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层面则不惮与之对抗,如美国每次秘密和伊朗接触,都会引发他的公开不满,对于美国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他也公开反对。虽然在捍卫“两圣城”的利益驱动下,沙特参与了美国领头、针对ISIS的联盟,但其态度和美国显然拉开了距离,以避免国内保守派的不满。对于美军在海湾的驻扎,阿卜杜拉表现出既欢迎又戒备的两重性,既希望美国帮他“看家护院”,又担心美军带来过多西方影响。阿卜杜拉和美国最后的微妙反差,则在“石油博弈”上,尽管双方处于不同目的均默认了低油价的出现,但许多分析都认为,阿卜杜拉有借压低油价打压美国页岩气开发的念头。

 

国王的身后事

 

俗话说“人亡政息”,阿卜杜拉的去世会否导致一系列改革(哪怕是细微的、表面的)倒退?

 

现任国王萨勒曼已在阿卜杜拉时代屡任要职,照理会萧规曹随,但正如阿卜杜拉曾“偷换”法赫德概念一样,萨勒曼在不再有国王约束后,会否自行其是,其真正的政治面貌会是怎样的,目前只能走着瞧。

 

一朝天子一朝臣,阿卜杜拉尸骨未寒,“改革设计师”、平民出身的图瓦伊吉里已丢官罢职,江湖上流传着他“贪腐”的丑闻,取而代之的是新国王的是萨勒曼的儿子、34岁就靠血统当上国防大臣的穆罕默德亲王(Mohammad bin Salman Al Saud),这未必是什么好兆头。

 

而接下来对沙特政治走向最近、最直接的观测点,则是今年沙特市镇选举,选举会否出现老国王许诺过的妇女候选人、妇女能否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将成为新国王对阿卜杜拉继承度,及沙特未来走向的量尺。

 

新太子穆克林是伊本.沙特在世儿子中最年轻的一位,不管他最终能否继位,都将是他们这一系兄弟中继承王位的最后一人,此后沙特将不情愿也得情愿地开启另一个世系。然而2007年成立的“效忠委员会”仅仅做到了将历任国王儿子都纳入未来王室继承权讨论序列中这一点,却始终未能确立新的继承原则——当第一代兄终弟及走到尽头,未来沙特王室继承究竟是延续兄终弟及,还是改为父死子继?如果是前者,该从哪一代国王的儿子开始?

 

这可是再严肃、也再麻烦不过的事:阿卜杜拉的大哥沙特有5158子,费萨尔48子,哈立德66子,法赫德59子,阿卜杜拉本人30妻、35子女(儿子数不详,最小的一个儿子巴德尔生于2003年,当时阿卜杜拉已经79岁),现任国王萨勒曼有313子,现任王太子穆克林也有至少6个儿子,即便不算其他“龙子龙孙”,单单这些世系间的明争暗斗就足以产生无数变数——更何况还有“贤人”提出,既然如今的“王三代”中许多人也已年逾花甲,何不索性再跳过一代,直接从“王四代”传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