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经济学说史(2015-01-15)


最后一堂经济学说史(2015-01-15

    

     本学期的最后一堂经济学说史,由第十学习小组演示“大作业”。

     对他们的准备工作,我很满意,因此也很期待。之前的小组“小作业”,他们就表现得很出色。我给他们布置的小作业是“斯密动力及其意义”。上课的时候,我简单说了一下我的大致思路:斯密定理——杨格定理——斯密动力——中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德·索托的一个解释——斯密动力的条件。准备了几周,他们将课件传给我。从思想内容,逻辑结构到技术和方法各方面,都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优于我的设想。我希望他们表达的内容都得到了完整和深入的阐释,有的认识是我想到但没有要求他们准备的,比如哈耶克关于经济演进的思想。卜同学的演示近乎完美。她对相关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对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很熟悉。讲台上的她显得沉着而自信,既能与台下自如地交流,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说实在话,这是精彩的“小作业”展示。最后其他小组一致给他们A+

    其实我对他们小组作业的指导并不多。除了最初给出一个提纲式的建议之外,其他都是他们独立完成的。后来准备大作业,我也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指导。我给他们布置的题目是“熊彼特经济学”。只是在课堂上简单讲过大致的思路和要求,课间有一两次简单提过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阅读的文献,然后对大纲也提出过一些简略的建议。正式演示前三四周,卜同学将课件发给我。看到标题的时候我被吸引了——“走进熊彼特的经济学世界”。这样灵动的标题是可以用来介绍熊彼特的,大概也只有介绍熊彼特的经济学说适于用这样的标题。初看结构,大致了解了主题。他们试图将熊彼特的经济学说理解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体系,这个体系以创新理论为出发点,涉及企业家及利润,经济周期及资本主义发展,最后还阐释了他的方法论及经济分析史观念。

      明确清晰的主题及合适的内容选择只是一个方面。论证体系是需要合适的材料来支撑的,而材料的获得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思维视野和阅读范围。显然,卜同学对熊彼特的主要著作是阅读过了的,至少是通过有效的间接途径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她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一个逻辑严谨的体系,还是一个内容丰富而生动的体系。课件制作也很重要。有时候人们使用技术只是为了展现技术,比如将课件刻意做得很生动很花哨。我对此是有意见的。一个过于花哨的课件,它可能会喧宾夺主。但是,卜同学所用的技术是适当的,是适合教学需要的。没有一点花哨,没有一点喧宾夺主。时间轴的应用就很有效,图片的使用也并非多余,其他链接技术也很有效。我对他们第一次提供给我课件就很满意了。做到这种程度,相信他们费了不少精力,用了不少心思。

     只是有一个问题。熊彼特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利润是暂时的,利息是永久的。利息的暂时性容易理解,利息的永久性似乎就有问题了。如果说利息来自利润——如熊彼特所说的利息是对创新及其利润的一种课税——的话,利息怎么能是永恒的呢?熊彼特倒是区分过消费性借贷和生产性借贷,于是也就有了消费性利息和生产性利息。这样,如果将利息理解为消费性利息的话,永久性似乎是可以解释的。但是,这种解释就将利息与利润隔离开来了。当我在他们的课件中也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提出了疑问,希望他们能够给个解释。过了一周——在这一周中,他们确实下功夫看了很多东西——他们给我答复。说是似乎可以从借贷市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解释有同义反复的嫌疑,而且与熊彼特核心观念也不是很吻合。他们对此不是很有信心。于是决定将这个问题暂时回避掉。从这件事情上,我确实看到他们对完成这次作业是下了很多工夫,费了不少心思的。

     那天上课前我早早来到教室。因为面临期末,很多同学都在专心复习。卜同学走过来,在我面前的桌子上放了一本小册子。原来为了准备这次演示,她为老师和九个小组总共准备了十份小册子,类似与音乐会的节目单,起到提示的作用。小册子用比较硬的包装纸做成,有四个册页。封面是手绘的,三棵大树,挺直的树干,茂盛的绿叶,左上角是牵手的两个天使,中间飘着的云框内,写着“欢迎进入熊彼特的经济学世界”。内页开始是关于熊彼特生平的简单介绍,附有与熊彼特思想成长有关的若干思想家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一张张在打印社打印,一张张贴上的;再往后,是醒目的内容结构图。为一堂课做如此精心的准备,说明演示者是有信心将自己的演示变成一项精品的。实际上,卜同学呈现给大家的,确实是一项精品。

    以前小组大作业,都是上几个同学,分别讲一部分内容。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但就整体效果来讲并不是很好。因为一堂课的内容往往有着内在的逻辑,分开由不同人来讲,逻辑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这堂课是由卜同学一人来完成的,因此逻辑性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保障。当然不仅仅是逻辑的紧密。实际上,如同上一次演示“小作业”一样,卜同学对内容很熟悉,对相关知识也有比较好的了解,所以讲起来得心应手。自信心是关键,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有了自信心,就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她既能与台下作适度的交流,又能控制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挥。听课其实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的,尤其是当你能够理解内容并且能够跟上讲演者的节奏的时候。我扫视一下,大多数同学都在饶有兴致地听着,只有少数同学在复习即将考试的课程。我真为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惋惜。最后的小组评分,他们得到了九个A+

      相邻的第九小组和第一小组的点评,充分肯定了第十小组的演示从内容到形式的成功,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回应。最后是我的点评。以往总要说点问题和不足的,但这一次,确实找不到有什么问题和不足了。我特别强调了他们用心做事的态度。这种用心首先表现在演示者对内容的充分理解上,可以肯定,他们一定很用心地读过熊彼特的主要著作。说他们做事很用心还表现在他们为大家准备的一个小册子。对我来讲,他们这次成功的演示是一件很好的礼物,而这个礼物的有形形式就是这个精美的册页。我说,我会把这个册页保存十年。之前,我曾经将一个学生的作业保存了十年,去年才还给了他。

     最后一课的最后环节,一是要请同学从学习的角度对这个学期做个总结,并对教学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我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总结并对大家提出一些建议和希望。

     课间我安排郑同学来发言的时候,课代表方同学也要求发言。之所以安排郑同学来发言,是因为我感觉到在一学期的学习中,郑同学的心态可能有过变化,我想她可能会有特别的体会和认识。开学以来,郑同学一直坐在最前排左边的某个固定位置。每次我去上课,她已经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每一堂课,她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听讲,认认真真地记笔记。第一次他们小组作业演示,就内容和形式而言,也算不错,但与我的要求还有些距离。我在点评的时候可能提出一些严厉的要求。其实因为他们是第一小组,自然是要吃点亏。他们做大作业的时候,感觉更紧张了一些。课间休息及课后,曾经多次跟我讨论,又通过邮件对提纲及课件作过多次交流。通过邮件,有的东西容易说清楚,有的东西却很难说清楚。也是因为他们是第一小组,缺乏参考,而且他们讲的是凯恩斯主义,难度会大一些。最后的演示还算成功,但我的点评还是提出一些问题。郑同学问过我,为什么有的问题老师没有在指导的过程中提出来。我知道她对我的评价是持保留态度的。我不回避这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在演示的时候才会表现从而被发现的。当然,之所以对他们会有更严格的要求,还因为他们是第一小组。我在一开始的时候提出越多的问题,是为了让后面小组尽量少出问题。后来的几次课,我看到郑同学离开了前排,坐到后面去了。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情绪的表现。本来我准备找她谈一谈的,后来一想,还是让她自己去领会吧。郑同学的发言首先肯定了自己在一学期学习中的收获和进步,也说到自己一学期中经历的思想波动。她承认,最初对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确实存在想法,不过,后来通过与其他小组的演示情况作比较,明白了自己学习可能存在的不足。这种变化我也观察到了,在后面坐了一两个星期之后,郑同学又坐回了前排。

     我的课代表就是助教。本来一般是安排研究生做助教的,助教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组织教学,帮助批改作业和卷子等等。我不怎么赞成用助教帮助批改作业和卷子,因为助教不一定能把握好适当的分寸,还因为教师自己改作业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己改卷子才能更好对学生负责。这样,助教的工作就只有协助组织教学了。对于研究型教学课堂来讲,教学协助是很琐碎的工作。助教为我做的协助工作主要有:分学习小组,落实小作业和大作业安排任务,安排小作业和大作业演示时间,小作业和大作业演示之后评分汇总,课外作业收发,教学异动的处理,汇总同学们出的期末考试题目,等等。以往用过几次本科生做助教,效果要比研究生好很多。主要是因为本科生就在班上,有事情可以随时布置,也可以随时传达。方同学做事一向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有什么事情交代给她,完全可以放心。当然,方同学也是自我要求极高的学生。每次我去上课,她总是早早坐在教室前排右边的某个位置,整整一个学期,从头至尾,每一堂课,总是认认真真听讲,专心致志做笔记。每次做点评,都要做充分准备。方同学的发言,首先是总结了自己一学期以来学习的收获,肯定了老师的教学对自己的帮助,其次是对教学改进提出一些希望。大概与我刚才对第十小组的高度评价有关,方同学对自己带领的小组没有取得更好成绩表示遗憾。当然,只是遗憾而已,对第十小组的成绩,大家都是认同的。关于对教学改进的希望,方同学大概是这样说的,在大作业阶段,基本上是各个小组都只关注自己小组的内容,每个小组对自己讲的内容倒是熟悉了,但对其他小组讲的内容就不甚关心。因此她希望老师能够在每个小组讲完之后,再做一个系统的介绍,让大家能够将相关知识连贯起来。不过,方同学又接着说,之所以之前对其他小组同学讲的内容不关注,可能与小组演示有关。如果能够做到像今天第十小组那样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大家自然就可以集中注意力,自然就可以理解和把握了。尽管方同学最后的表达似乎是否定了开始的提议,但我确实注意了问题的存在。我目前还没有想到比目前这种分组学习更好的方式,但分组学习中确实存在各个小组只照顾好自己自留地的问题。我准备尝试一些新的做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

    最后,该我作总结陈述了。

    “最后不多的时间,我讲两个主题。一是感谢,二是希望。”

    “首先还是要感谢方同学。一个学期以来,方同学的努力工作是对我极大的支持。我之所以可以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方同学协助完成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当然,方同学没有因为这些事务性的工作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相反将工作和学习很好结合起来,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我还要特别感谢十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小组学习是我们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组长们的尽职尽责,保证小组学习可以顺利展开。特别是在有的同学存在搭便车心理的情况下,小组长的身先士卒和任劳任怨,更成为小组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当然,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我们这个课堂的所有同学。在我从教的几十年中,你们这个课堂是让我感受到教学的特别的快乐几个课堂之一。说实在话,教师的尊严越来越稀薄了。但是,每次给你们上课,看着你们专注的申请,期待的眼神,平静的微笑,我就能感受到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作为一个教师,我的存在是有尊严的。你们通常看到的是一个严肃的我,但是,你们不知道,给你们上课对我来讲一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天晚上,我总在想着要给你们讲点什么,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每次从家里步行来上课,我总在想着要给你们在补充点什么,想着想着就到教室了;每次上课,我喜欢随心所欲讲那些我准备了很久的东西,讲着讲着就下课了。我很感谢你们一个学期以来对我的陪伴。有你们的陪伴,我的生命是丰富而充实的。”

     “最后,要说一点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在教室里跟你们讲话了。我所要提出的希望其实在以往讲过。这个学期,我们很多次讲过思考对于生命的意义。讲柏拉图的时候,讲阿伦特的时候,讲斯密的时候,我都讲过这样的话题。现在,我还要最后跟你们讲一次。我们都愿意承认,人作为人的存在,人作为一个类的尊严,与我们的精神存在的关系要大于与物质存在的关系。你们能够理解,人不是因为其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而是因为其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而成其为人的。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意味着人是一种能够思考的动物。我们最好不要去问思考有什么好处,而是相信思考使人具备人的价值和尊严。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实现思考,不过我相信,既然人类社会具有进化的性质,那么,在前人或者先贤的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应该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我们的认知,提高我们的修养,促进我们的思考。阅读是有意义的,因为思考是有意义的。阅读或者阅读中的思考并不意味着盲信。怀疑是我们思考一种方式,也是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保持我们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价值的一个条件。今后,你们会走上各种各样的人生道路,我希望你们将来不论做什么,都能够保持阅读的习惯,坚持独立的思考,保持怀疑能力,坚持批判精神。这样,我们就可以指望我们的人生是丰富而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