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管理·慕课网所载明的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摘录和引用,请注明出处或署名作者——谢谢你对知识产权保护所付出的行动!为尊重原创者的辛勤劳动,本文注明了原帖出处:
http://www.new-mooc.com/newsContent.asp?id=1434
中国缺乏真正的经济学家,然后缺乏相应的企业家,两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一类,中国缺乏指导企业家的经济学家
现在指导企业家的工作,好象与经济学家无关,大都由培训机构,咨询机构的头头完成,以营销,战略,内训,加上各大学开办的MBA、EMBA班。这些当中,前几门类实际属于补课,补原本就应该知晓并运用的,但基于中国急需各类创业,机会多,先办事后学习那种;后者主要致力于所谓圈子营销,整合资源。
真正能够起到培训培养企业家,指导企业家的,有点关系也有点基础的实际就是MBA。
统计方面显示真正在企业实体中扛大梁的,主要是有着真正MBA身份的高管,当然事后他们也随大流去在前面加了个E,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说自己的主要精力愿意放在MBA授课上而不愿意放在EMBA上。
这是个一针见血的说法,多数人都愿意与有钱人交道。
二类,中国缺乏象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国有资源或国家财富的经济学家
刘军洛在一篇文章中问:为什么中国在国外买什么输什么?
因为中国缺乏象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国有资源或国家财富的经济学家,让企业家象做企业一样去经营国有资源还马虎,象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国家财富,如把外汇交给企业去经营,承担不了最终风险,以前外汇经营便是委托类似企业去做的,后来调来有专家职务的外汇领导,指导着做。
中国有宏大的国有资源,也有庞大的国家财富,急需一批有企业家的头脑的经济学家去运营管理经营,结果为什么失望呢,多数都只愿意做智力咨询服务,而把经营层面的事情归纳到企业家身上,有些东西,靠企业家的头脑无法完成,企业家有个先天毛病,就是唯利是图,没有战略观,我指的是经营国有资源与国家财富这一块,象目前利用外汇,买卖金银或者美元债务之类,充其量算是一种投资或投机业务,不算是真正有经营。
三类,中国缺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推广结论的国是型经济学家
巴菲特为什么理解的企业家或者选择合作伙伴的观点,吃餐饭都得花大价钱呢,人家给出的东西有用。
实证研究好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陆续有人开展,到现在不过二十年,但主要领域,一块是会计统计方面的实证研究,另一个是引进新鲜研究范式,主要围绕学院派来开展的,多数与资本市场相关,最核心的就以信息披露管制为主,没有触及到宏观经济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使有研究,但结论往往停留在发表上,发表了课题也就完成了,经费就可以报销了,后续工作基本没有什么运用。中国缺乏那些把实证研究成果予以实践的,并且在话语权上有一定保障的国是型经济学家。
为什么象蔡昉,刘鹤,王沪宁,余永定,林毅夫,厉以宁,吴敬莲等数得出几个人,更有张五常先生认定中国有五个半经济学家,汪丁丁说有三个半,他们的依据就是把知识转化成力量。
张培刚四十年代在哈佛的时候便闻名于西方发展经济学界,直至2013年去世,其中有二十年,因为怕冷,每年冬天都是在招待所渡过的,重要研究时间都在八十以后,笑话吧。
曾经他就想把发展经济学在武汉集聚到一块,结果没有成型。
四类,中国缺乏决策型经济学家
好多经济学家自己便把自己固定在参谋的位置,所以在中国有个笑话,或者是真言吧,股评专家买股票不及大妈。更也有说,淹死的往往是特别会游泳的。
现在的中国,有了强大的基础,雄厚的实力,积累的人力财力也差不多,急需有人运筹帷幄,经济学家首当其冲而不是还停留在研究研究并参谋参谋上。
真正决策科学的教育也很欠缺,基本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上,会计统计决策形同虚无。
基础信息决策是会计统计应该秉持的,但还应该有云决策,把这些信息上升到一个综合层面,并嫁接经济学家的头脑与智慧,形成决策程序与决策机制。
时代呼唤决策型经济学家,直接有根有据提出决策模型,而不是把三峡工程拿来,让外国的机构提供信息到模型的论证,再在国内各方面专家那里提供意见,最后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