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与自由市场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与自由市场经济的确为互相的补充,若后者存在缺陷,前者必受影响。人们的交易总是倾向于在近乎地位平等的双方之间达成,这样才会符合各自的意愿,这就不可避免的促进自由市场经济,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找到合作的契机。国际贸易总会烙上政府的痕迹,即便如此,如果市场经济的支持,也往往是单方面的出口或者进口,无法真正融入国际贸易。

再细致一点看,国际贸易并非孤立的问题,克鲁格曼称社会产品之间的生产率存在的差距大小是其基础,即与国外生产率的比较无关,若在本国产品A比产品B生产率差距较大则具有出口优势,这也是基于自由市场经济这一前提得出的结论。参照物价、工资与本国资源等众多要素考量后,上述基础并非必然成立。

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国际贸易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关联:

1.  产业聚集是因还是果。从国际贸易的各种要素、模型分析来看,是因;但如果没有贸易成立的条件,没有外在需求,也不可能有众多生产者参与其中,贸易如何得以成立暂且不论,形塑一地产业格局的,除非在资源上有绝对优势,即使如此,如果缺乏外在产品关联亦不足成立。但贸易毕竟重在流通的环节,即使并非某地所需,但因其周转的附加值和便捷,在技术、地理上的优势使之成立,也即不仅仅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亦能发挥这样的影响。独木难支,也正由于外贸的存在,聚集才成气候。

2.  仿制品。国际贸易知难行亦难,因为外贸虽能在理论上改进一地的福利,但影响政策的是有组织的利益受损集团,集体的福利改善必有利益受损者,否则不成立。自由之义并非忽视后者,但只要贸易的存在,只要存在发生贸易的客观因素,利益受损集团的存在自在必然。因为他们的存在,又有真正产品的需求,仿制品和替代品便会衍生出来,当然因其妨害福利之改进,也包括产品自身的改进。而且,一旦仿制品出现便会衍生出其他产品的仿制品,这会因其质量冲击市场的正常运作。

3.  收入。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就业人数越多即雇员越多,厂商越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且雇佣一名生产者的价值为其费用,此时收益最高。其二者内在的另一联系为人们的收入部分的参进了产品的贸易和流通。国际贸易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福利,即收入增加和可消费产品种类增多、价格合理,而非仅仅厂商的利润得以提升,所以需要自由市场经济的支持才能使两者获得圆满。

4.  新产品。自由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使得人们的需求能够获得满足,也正是因为存在众多需求催生出许多新产品,这样的产品也能满足其他国家的相应的需求,这也促成了这种产品的国际贸易。应和人们需求的产品其生产率必定不会低于辅助性或者组合的产品,因此这也确定满足开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贸易是将国家间的劳动力、理念、技术、资本、资源等以产品形式进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