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各省公布了2014年的“成绩单”看,一些资源大省增速垫底,“转型”成为这些省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头等大事。业内人士认为,众多省份已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谈论多年,经济下滑开始倒逼这些地方真正开始转型。很多省经济转型依旧停留在概念上,对于新增长点的选择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防止转型再成空口号。(2月3日《经济参考报》)
资源大省想“转型”当然是好事,但是真正完成“转型”谈何容易?经济高速增长时,没有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工作,在经济增速下滑时,“转型”从哪里开始?尽管不能说这些省份一定不能完成转型,但至少可以说,转型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不经历3到5年的调整阵痛,“转型”无法真正实现。这要求主政者要真正放弃“尽快出政绩”的功利思想,踏踏实实做好转型的基础性工作,走出转型的观念之困,廓清转型的方向之惑,移除转型的环境之障。
政府有转型的意识,手握资本的当地富商没有转型的观念,转型就没有行动主体,也只能是空谈。过去十多年依靠卖资源发展经济的后果就是形成了财富的相对集中。资本集中在一批富商手中。如果这些资本大亨真想转型,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不必等到今天撞了南墙时才想起转弯。正是因为习惯了躺在资源上安心享受,才不愿意劳心费神地转型。2014年,广东省的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而在此之前,某一资源大省的人均GDP早已经迈入1万亿美元。但其产业结构并没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调整,转型升级难觅踪迹。由是观之,资源大省要转型,首先要激活民间巨富的转型动力。
向哪里转型也是问题。转型之路不止一条。走资源深加工是一条路,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条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当然也是一条路。尽管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但是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初始条件不同,发展过程不同,路径选择也必然不同。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到位,拍脑袋想个方向就开干,未必就选对了路。误入歧途,可能会进一步积累问题。主政者在制定转型升级产业规划时,不要想着自己的官帽子,想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踏实调研,科学论证,务实决策,也许才能找准方向。
发展环境也必须适应转型的需要。依靠自己办成事的人一般不会求助于他人。同样,如果一个地方通过出售资源能致富,那么它未必看重外来资本。从官方政策到民间力量,更重视本地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而对外来新型产业资本未必待见。这就形成了不利于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资源大省要转型,必须优化营商环境,让新型资本愿意来,愿意留,通过各种资本的碰撞、交流、融合,形成新增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