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雾霾科普为什么引起共鸣?
姜文来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继续柴静的深度调查风格,花费百万元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表示,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柴静的新作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3月1日《新闻晨报》)
近两天微信、QQ、短信、新闻都是关于柴静《穹顶之下》的消息,柴静又成为新闻关注的热点之一。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视频,从头看到尾,给我的印象,柴静用她的心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雾霾科普课。
客观地说,柴静在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在科学界早已有了答案,并且科学家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了公开,但为什么科学家的话没有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柴静的《穹顶之下》作品就能引起公众的共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社会问题。柴静的《穹顶之下》之所以迅速成为关注的热点,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科普性,她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讲雾霾,大部分人都能听得懂,好像和你唠家常,亲切;二是生动性,柴静用动画、问答、现实污染画面等综合手段讲雾霾,生动;三是深刻性,柴静抛开了雾霾的表面文章,针对雾霾的核心问题,深入阐释雾霾危害、产生的机制以及如何办,抓要害;四是追问性,针对每一个问题,追根问底,从中揭示雾霾的真相,抓心;五是普遍性,雾霾污染同水污染等污染不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其危害,随着雾霾发生的频繁,雾霾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国人高度关注,切身体会;六是明星性,柴静是名人,其以往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口碑较好,社会对其作品高度认可,新的作品问世引发热捧毫不奇怪,名人效应。
柴静的《穹顶之下》最大的意义是动员全社会高度重视雾霾污染问题,针对雾霾产生机制采取适应性对策,尽快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蓝天!阐释雾霾机理及对策是科学家的任务;治理雾霾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监督雾霾污染和治理雾霾需要公众广泛的参与。柴静用她特有的叙事方式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将雾霾科普推向一个新高度,必将对雾霾的治理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感谢柴静为环保所做的贡献。
治理雾霾,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碧蓝的天空”,这是自然曾经赐予给我们的免费品,由于我们不珍惜将其“丢掉了”,将其寻找回来是环境的回归,不是对自然的恩赐,而是我们还自然的欠账,也是我们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穹顶之下》揭示了雾霾治理具有复杂性,涉及到政治、经济、环境、能源、体制等诸多方面,但只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党,治理雾霾还一个碧水蓝天不是梦。